梅尔·吉布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尔·吉布森 | ||
---|---|---|
梅尔·吉布森(1990年)
|
||
演员 | ||
出生 | 1956年1月3日 (52歲) 美国纽约州皮克斯基尔 |
|
職業 | 演員 導演 製作人 |
|
配偶 | Robyn Moore |
梅尔·吉布森(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1956年1月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皮克斯基尔)是一位美籍愛爾蘭裔澳大利亚电影演员、导演及制片。他的著名作品有电影系列《衝鋒飛車隊》、电影系列《轰天炮》、《勇敢的心》和他导演的《耶稣受难记》。
目录 |
[编辑] 概述
梅尔·吉布森是十一个孩子中的第六个,他的两个肾在底部连在一起,形成一个U的形状,这种异常现象在约每400个人中出现一个。
从他十二岁起他生活在澳大利亚。1968年十二岁时父亲为抗议美国参与越战而举家回到澳洲生活,并于悉尼的澳洲国立舞蹈艺术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ramatic Art)就读。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与他的前夫人一共有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编辑] 电影生涯
1977年毕业后,梅尔·吉布森开始在澳洲的电视连续剧出现。他的首部电影是《疯狂的麦克斯》(Mad Max)。1984年他进入美国影界。
[编辑] 致命武器和哈姆雷特
随著《致命武器》系列梅尔·吉布森进入了更大众化的电影,在这个系列中他扮演一个自行其是的和暴力式的警察。1990年他出其不意地进入经典著作作品扮演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忧郁的丹麦王子。在1994年的《赌侠马华域》和2000年的《男人百分百》,梅尔·吉布森也成功地证明了他是一个优越的戏剧演员。
[编辑] 荣誉
1996年,梅尔·吉布森因其在《英雄本色》(1995年)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是根据13世纪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爵士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故事改编的。
[编辑] 耶稣受难记
《耶稣受难记》这部电影描述了耶稣基督生前最后十二小时,故事根據四福音書的記載來編寫。这部电影的特色是演員的對話语言都採用了當時人民所使用的語言,分別有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拉丁语,使電影觀眾更有親歷其境的感覺。
许多基督教和一些政治立场保守的犹太人对这部电影给予赞赏。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犹太学者批评这部电影。有些认为它宣传反犹太主义,因为它以受难戏剧为依据,而这一直以来都触动到反犹太情绪。一些基督教学者批评这电影偏离《新约圣经》的原来故事。电影中很多场面和细节的意念都来自19世纪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书《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苦痛受难》(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问及电影会否冒犯了犹太人时,梅尔·吉布森回应:「没这个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实。我希望使它尽可能忠实。不过,当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钉死──是为所有人牺牲,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过错的人,要回想在耶稣被钉死中自己的份儿,回想自己的过犯。」与《紐約客》的访问中,他也说他把电影中一段犹太教大祭司该亚法的片段剪去了,因为否则「他们会追赶我到我家,他们会来杀掉我。」
当葡萄牙 Coimbra 的一间修道院的修女透露,希望在电影的DVD推出前观看这电影,梅尔·吉布森亲自安排了一次放映,运来了电影带、放映机和萤幕,放映时他也亲自介绍电影。之后,他再到访这修道院,并与院中最著名的修女作私人会面。她就是年已98岁的露西亞修女(Sister Lucia),三位看到圣母的异像中在世的最后一位。据说那时圣母告诉了他们一些秘密,称为Fatima秘密。
[编辑] 吉逊的政治观点
梅尔·吉布森的政治观点受一般美国人的称赞,但也有些人形容为「保守」和「极右」。部份同性恋权益组织指控他有同性恋恐惧,因为他持传统天主教对同性恋的观点。他们又指控米路在电影里描述同性恋者为坏人。
在部分场合他坦然对传媒说出他的观感。「他们用屁股做愛,」他在1992年1月与西班牙刊物《El Pais》的访问说到同性恋者,又弯下身指著他身体背后,「这里只能用来大便。」[來源請求]
他的保守政治立场,和支持「传统天主教」信仰,令他被犹太领袖指责为反犹太,在他拍了本著福音书的《耶穌受難記》之后指控更激烈。电影其中一幕映出愤怒的犹太群众支持钉死耶稣,大喊「让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子孙身上!」(马太福音17章25节)历史上这一节被反犹太者支持他们的仇恨。犹太领袖也不喜欢一些画面描绘犹太人为嗜血的人。回应这些指控,这电影推出时字幕没翻译这句群众的呼喊,但这句仍保留在电影中。电影更描述耶稣被犹太侍卫拆下桥,以及犹太祭司观看折磨,却没有反应,这些在新约都没有提及。另外否认犹太人曾经被种族灭绝大屠杀的梅尔·吉布森的父亲极右宗教活动家胡敦·吉逊的观点对影片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猜测。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电影有反犹太主义。本身是犹太人的影评人 Michael Medved 看了电影的初剪接版本后说:「我看这电影显然没有任何反犹太的意图。」更有一些自由派的人出来支持梅尔·吉布森,宣称传统天主教观点本身不是反犹太的,而且米路·吉逊也从没有对犹太和其他称族偏见的纪录。很多基督教福音派牧师称赞电影忠于原文。电影也有映出耶稣教训群众要爱敌人,和耶稣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祷告的场面,这些都显示电影的讯息是爱和宽恕,和反犹太主义截然相反。
[编辑] 著名作品列表
- 《启示》(Apocalypto,2006年)
- 《狙杀狗仔队》(Paparazzi,2004年)
- 《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年完成)
- 《奇探心魔》(The Singing Detective,2003年)
- 《惊兆》(Signs,2002年)
- 《爱国者》(The Patriot,2000年)
- 《军天壮志》(We Were Soldiers,又译《我们曾经是士兵》,2002年)
- 《咪走鸡》(Chicken Run,2000年)
- 《地痞酒店谋杀案》(The Million Dollar Hotel,2000年)
- 《孤军雄心》(The Patriot,2000年)
- 《偷听女人心》(What Women Want,2000年)
- 《危險人物》(PayBack,1999年)
- 《轰天炮4》(Lethal Weapon 4,1998年)
- 《絕命大反擊》(Conspiracy Theory,1997年)
- 《精靈傳奇》(Fairy Tale: A True Story,1997年,未列在演出名單中)
- 《我有两个爸》(Father's Day,1997年,未列在演出名單中)
- 《绑票通缉令》(Ransom,1996年)
- 《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年,同時也是導演)
- 《风中奇缘》(Pocahontas,1995年,配音)
- 《赌侠马华域》(Maverick,1994年)
- 《無臉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Face,1993年,同時也是導演)
- 《今生有約》(Forever Young,1992年)
- 《轰天炮3》(Lethal Weapon 3,1992年)
- 《飛離航道》(Air America,1990年)
- 《驚弓之鳥》(Bird on a Wire,1990年)
- Hamlet(1990年)
- 《轰天炮2》(Lethal Weapon 2,1989年)
- 《破曉時刻》(Tequila Sunrise,1998年)
- 《轰天炮》(Lethal Weapon,1987年)
- 《衝鋒飛車隊3》(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1985年)
- 《叛逆巡航》(The Bounty,1984年)
- Mrs. Soffle(1984年)
- 《怒河春醒》(The River,1984年)
- 《Z字特攻隊》(Attack Force Z,1982年)
- 《危險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1982年)
- 《衝鋒飛車隊2》(Mad Max 2: The Road Warrior,1981年)
- 《加里波底》(Gallipoli,1981年)
- 《衝鋒飛車隊》Mad Max,1979年)
- 《提姆愛我》(Tim,1979年)
- 《夏日城市》(Summer City,1977年)
[编辑] 外部连结
- Religion News Blog
- IMDb entry on Gibson
- snopes.com story about Mel Gibson and his father
- Anti-Defamation League FAQ on Mel Gibson's Passion
- Article defending Gibson and his film
- DTL Jewish civil rights leader says actor Mel Gibson espouses anti-Semitic views
- Mel Gibson's Passion movie elicits hatemail
- Passion plays in history and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