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崔浩(?—450年),字伯渊,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中国南北朝时期政治家。
崔玄伯的長子,出身於清河崔氏,和范陽高門盧玄是表兄弟。連姻皆士族。《魏書·崔浩列傳》說他:“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張良。崔浩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浩力荐灭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拓跋燾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曾親見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篤信道教,主張廢佛。北魏太武帝下令關閉長安沙門,焚燒寺院,搗毀佛像,史稱“三武之禍”。寇謙之以殺僧過多,曾苦求崔浩,阻止滅佛行動,“一境之內,無復沙門”[1]。但由于崔浩试图“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盧玄勸他:“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2]又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
神麚二年(429年),崔浩與弟崔覽、鄧穎、晁繼、黃輔等共同著述《國書》。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國史”不避忌讳,著作令史閔湛、郗標竟勸其刻史於石上,樹在道路的兩旁,费银三百万,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於是“北人咸悉愤毒,相与构浩于帝”[3][4],此事最終得罪了太武帝,被囚於木笼之内,“送於城南,使衛士數十人溲於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夷九族,牽連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釋
[编辑] 參考書目
-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崔浩國史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