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目录 |
[编辑] 沿革
- 漢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 参见:东汉行政区划
-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编辑] 相權與皇權的衝突
很少大有為的皇帝能長期忍受權力過大的相權。因此相權在中國歷史中不斷的被裁減。其中較顯著的變革有三個時期:
[编辑] 歷代稱謂表
中国的宰相在歴代王朝有不同的稱謂。下表是詳細參照。
王朝 | 宰相 | 内容 | |
周 | 冢宰 | 天官之長、即太宰 | |
秦、西漢 |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
大司徒—輔佐皇帝、總攬政務、統率百官 大司馬—司掌軍事 大司空—統率御史(監察官) |
三公 |
東漢 | 司徒 太尉 司空 |
丞相即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所改稱 實權移至尚書,成為榮譽職 |
三公 |
↓ | |||
尚書 | 皇帝個人秘書 | ||
魏、晉 | 丞相 | 復置三公 | |
↓ | |||
錄尚書事 | 尚書之最高職位 | ||
↓ | |||
尚書令 門下侍中 中書令 |
尚書先任者 皇帝側近 皇帝秘書長 |
||
唐 | 尚書令 侍中 中書令 |
尚書省長官 門下省長官 中書省長官 |
三省長官 |
↓ | |||
尚書僕射 | 由於太宗曾任尚書令,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 | ||
↓ | |||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肅宗至德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 ||
北宋 | 同平章事 | ||
↓ | |||
門下侍郎兼左僕射 中書侍郎兼右僕射 |
|||
南宋 | 丞相 | 將僕射改稱為左右丞相 | |
元 | 丞相 | 廢除尚書省。仿照北方風俗,右丞相較左丞相高 | |
明 | 丞相 | 由於丞相胡惟庸專權而廢止 | |
↓ | |||
内閣大學士 | 皇帝秘書兼教育官員 | ||
清 | 内閣大學士 | 最高行政機官內閣首長 | |
↓ | |||
軍機大臣 | 軍機處首長 | ||
↓ | |||
内閣總理大臣 | 仿日本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