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魯閣族 |
---|
總人口 |
約23,492人[1] |
主要居住地 |
台灣花蓮北部 |
語言 |
太魯閣語 |
相關族群 |
太魯閣族(德魯固; Taroko、Truku)原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部落,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現在的花蓮縣北部一帶,目前人口約二萬餘人。日治時期日本文化人類學者依據語言、風俗、文化特徵,而將其歸類於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之一群(另兩群為Tuda、Tkdaya)。經過了時代的變遷,在當代族群成員自我主觀的認同意識下,逐漸發展出要求成為獨立族群的「正名太魯閣族運動」,並在2004年1月14日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承認,成為第12個臺灣原住民族。
[编辑] 爭議性:
正名太魯閣族的過程,由於族群內部以Truku群為主的族人傾向於以「太魯閣族」、以及以Tkdaya及Tuda群為主的族人傾向以「賽德克族」作為族群名稱,因而展開了內部間的衝突與對話。
而推動正名「太魯閣族」主要的花蓮縣秀林與萬榮兩鄉,則透過行政系統推行連署。
2003年5月,在未經過內部三群的充分溝通與討論、以及在原民會族群認定小組的審議前,反而由當時的行政院長,在選舉造勢場合逕行宣佈了同意正名為太魯閣族, 造成同屬族群內部一片譁然,與日後不休的爭議。
[编辑] 延伸閱讀
文化傳統:
- 廖守臣,1977、1978,〈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移與分布(上、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45期。
-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慈濟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室。
- 余光弘,1981,〈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
- 邱韻芳,2004,《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胡惠敏,2005,《書寫自己部落的歷史:布拉旦的過去、現在、未來》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馬維駿,2006,《花蓮縣太魯閣族的傳統醫療》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 曹秋琴,1998,《Gaya:祭祀分食與太魯閣人的親屬關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曉玲,2005,《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 劉育玲,2000,《台灣賽德克族口傳故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蔣文鵑,2000,《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迪清,1998,《集團移住與宗教變遷對部落環境行動之影響─以太魯閣三棧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木柱,1989,《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計劃。
- 張國賓,1998,《從紡織與獵首探討探討太魯閣人的兩性意象與性別邏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會運動:
- 張岱屏,1999,《看不見的土地--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的歷史、論述與行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金尚德,2006,《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認同變遷:
- 太魯閣正名促進會,2003,《還我族名:「太魯閣族」》太魯閣正名促進會。
- 沈俊祥,2006,《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 馬騰嶽,2003,《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楊鈴慧,1995,《部落、族群與行動-太魯閣人和地區原住民的階序性認同》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 劉韶偉,2004,《找回太魯閣》。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 曾振名,1995,《太魯閣群泰雅人之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 鄭賢女,1996,《太魯閣國家公園情境中的太魯閣人:政權、觀光、與原住民的網路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编辑] 相關連結
台灣原住民 | |
---|---|
傳統區分 | 高山族 | 平埔族 |
現有族群 | |
泰雅語群 | 泰雅族 | 太魯閣族 | 賽德克族 |
排灣語群 | 阿美族 | 排灣族 | 布農族 | 卑南族 賽夏族 | 邵族 | 噶瑪蘭族 | 撒奇萊雅族 |
鄒語群 | 魯凱族 | 鄒族 |
巴丹語群 | 達悟族(雅美族) |
消失族群 | |
排灣語群 | 巴布薩族 | 洪雅族 | 凱達格蘭族 | 巴布拉族 | 巴則海族 |
猴猴族 | 西拉雅族 | 道卡斯族 | 雷朗族 | 馬卡道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