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中央大學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
國立中央大學校徽 |
|
校訓 | 誠樸 |
---|---|
創校 | 1915年設立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 1962年在臺復校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1979年恢復國立中央大學 |
類型 | 國立,綜合大學 |
校長 | 蔣偉寧代理 |
副校長 | 蔣偉寧、葉永烜 |
所在 | 台灣桃園縣 中壢市五權里中大路300號 |
校園 | 郊區 |
面積 | 61.35公頃 |
系所院 | 07學院 19學系 48研究所 38研究中心 |
教員 | 501(2003年)人 |
學生 | 11,780(2007年)人 大學部 5,743人 研究所 6,037人 |
國立中央大學網站 |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簡稱:中大,英文簡稱:NCU),是一所現址位於台灣桃園縣中壢市的知名大學,其前身為1915年成立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歷經1922年併入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的發展,目前是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定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之一,亦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獲選的十二校之一。中大近年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及國立陽明大學,以「松竹楊梅」為口號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松是中大的精神象徵,在佔地60餘公頃的校園中,蒼松數量居全臺之冠。zh-hans:;zh-hant:中大亦為亞洲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學。zh-hans:;zh-hant:[來源請求]校慶日為6月4日。
國立中央大學在英國泰晤士專上教育增刊2007年的評列當中為世界第398名,在國內僅次於台大、清大及成大。另外,由中國的上海交通大學在2007年的世界大學排名,國內共有7所大學擠進世界五百大,國立中央大學排名為501名。
目录 |
[编辑] 中大簡介
[编辑] 松的精神
- 中大以「松」為精神象徵,與交大、清華,並稱「松、竹、梅──歲寒三友」。校園蒼松數量居全台之冠,校園內綠草如茵,蒼松成蔭,在壯麗巍峨的校門襯托下,充份展現了泱泱學府的氣度。松之四季長青,屹立挺拔精神,不斷在中大延續,使得中大的校務發展蒸蒸日上,尤其南京母校歷經一千四百多年淬鍊的「六朝松」,更象徵了中大歷史源遠流長,蜚聲中外。
[编辑] 校徽
- 校徽下端有數行水紋,表示學校設在長江之濱,學校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到南朝宋文帝時,雷次宗建立四學(玄、儒、文、史四學),已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一直延續到現在。
[编辑] 校色
- 紫、金
[编辑] 校訓
- 誠、樸
-
- 誠-對學問要有誠意。
- 樸-質樸和樸實
[编辑] 校歌
-
- 維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
- 陟陞皇以臨睨兮,此實為天府之雄。
- 煥哉郁郁兮,文所鍾。
- 宏我黌舍兮,甲於南東。
- 干戈永戢,弦誦斯崇。
- 百年樹人,鬱鬱蔥蔥。
- 廣博易良兮,吳之風,以此為教兮,四方來同。
[编辑] 學院系所與學分學程
[编辑] 研究中心
[编辑] 一級研究中心 |
[编辑] 各學院研究中心 |
|
[编辑] 校園
校園原位於南京四牌樓,欽天山下成賢街,明朝國子監校址,開台先王鄭成功便卒業于此。民國二十六年因抗戰遷重慶沙坪坝松林坡,並建一年級柏溪校區,醫學院則遷成都華西垻。民國三十五年復還南京。民國五十一年在台復校,初設校址于苗栗縣,民國五十七年遷至現址桃園縣中壢市雙連坡上。
現國立中央大學校園位于桃園中壢雙連坡,由陳其寬規畫設計。中大校園依擬井田棋盤的概念,佔地六十公顷。校園中心為圖書館,中庭有口古井,象徵知識泉源。
中央大學校園綠草如茵,蒼松林立,風景優雅,素有「中央公園」之稱。中大校園被外界稱爲「最熱門偶像劇校園取景地」,已是數十部影視劇片的拍攝場景,例如:流星花園、舞動奇蹟、18歲的約定、貧窮貴公子、甜檸檬之戀、摘星、MVP情人、娛樂插班生、新不了情、蜜桃女孩、我的秘密花園、海豚灣戀人、星願、愛殺17、惡魔在身邊、我要變成硬柿子、18禁不禁、鬥牛要不要、歡喜來逗陣。
- 中大十景:
-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從中大正門到中大門門樓(又稱中大凱旋門)的筆直大道。
- 「筆墨紙硯」:中大校門入口,由文房四寶寓意的四座建筑构成的景觀。
- 「情人步道」:沿著環校公路的松林小徑,全長約兩公里。
- 「綠草如茵」:中央校園大草坪。
- 「太極銅雕」:位於文學院草坪旁,象徵傳統文化。
- 「烏龜池畔」:位於男九舍前。
- 「中大湖景」:仿大陸時期中大后湖玄武湖而建的中大湖(又稱中大玄武湖)。
- 「百花川語」:橫貫中央校園的蜿蜒溪渠。
- 「松濤書閣」:中央總圖書館(含中正圖書館、國鼎圖書資料館)。
- 「女舍廣場」:女十四舍前廣場。
- 建築 - 以人名命名的建築: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設在台灣中部第一高峰玉山登山口之鹿林前山,海拔2862公尺,是東亞最高天文觀測與教學中心。
[编辑] 歷史足跡
國立中央大學前身為1915年在兩江師範學堂基礎上創建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往前可以追溯到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最早則可追溯到發端于258年的古代南京中央學府;1921年後先後易名為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1928年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為国立南京大學後,國立中央大學1962年在臺灣復校,1979年恢復校名。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1902年~1949年)
國立中央大學是1949年前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往前可以追溯到1902年在南京創立的三江優級師範學堂及1906年易名後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最早可以追溯到位于古都南京源于258年的中央學府。1915年,在兩江師範學堂基礎上創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改建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6月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改名為國立江蘇大學,1928年5月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1928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时,全校設文、理、法、商、工、農、醫、教育八個學院。
1932年,位於上海的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成為國立上海商學院、國立上海醫學院。1935年在南京重建醫學院。1937年抗戰遷至四川開學,在重慶沙坪壩,曾蒙重慶大學相助,醫學院另遷成都華西壩,有賴華西大學支援,1946年還寧。此時,國立中央大學設文、理、工、農、醫、法、師範七個學院。在橫的方面,中大擁有全國最多的科係;在縱的方面,從附屬幼稚園、小學、中學,至大學研究院,一應俱全,自成體系。
更多关于1949年以前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请参见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之後。在台復校)
國立中央大學原本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府。1949年後,國民政府輾轉從南京遷往臺北,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於1949年於中共建立政權後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径称南京大學,1952年中國大陸高校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醫學等院係組建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华东军医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等多所院校,舊址改爲南京工學院(后改名为东南大学直至今日)校園,南京大學遷至金陵大學校址。1949年以後,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國立臺灣大學在實質上取代了國立中央大學在高等教育之學術界的地位;而這兩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淵源,1949年前後許多中央大學師生校友到台,其中有許多人員在台灣大學;而台灣大學的前十任校長中,有六位是中央大學的校友。
在中大校友積極四處奔走尋求復校後,1958年中華民國政府議決同意國立中央大學復校;1962年5月,籌備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梅貽琦、黃季陸、徐柏園先後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62年7月,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戴運軌出任首任所長,初期借用台灣大學物理館;次年遷苗栗;1967年遷至中壢;196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設大學部物理學和大氣物理學兩系,戴運軌任院長;1979年恢復校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李新民出任在台第一任校長。
1982年,zh-hans:余传韬; zh-hant:余傳韜;出任校長。1990年,劉兆漢出任校長。1998年核准成立地球科學學院、資訊電機學院。2003年,劉全生出任校長,同年成立客家學院。2006年,李羅權出任校長。2008年五月副校長蔣偉寧接任代理校長。
[编辑] 歷任校長
- 繆荃孫 1902年- (三江師範學堂)
-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
- 江謙 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
-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与國立東南大學)
- 張乃燕 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
- 朱家驊 1930年-1931年
- 羅家倫 1931年-1941年
- 顧孟餘 1941年-1943年
- 蔣中正 1943年-1944年
- 顧毓琇 1944年-1945年
- 吳有訓 1945年-1947年
- 周鴻經 1948年-1949年
- 梁希 1949年-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
- 潘菽 1949年-1957年(南京大學)
臺灣復校以來
- 戴運軌 1958年(~1962年)-1973年
- 李新民 1973年7月-1982年7月
- 余傳韜 1982年8月-1990年6月
- 劉兆漢 1990年6月-2003年2月
- 劉全生 2003年2月-2006年1月
- 李羅權 2006年2月-2008年5月
- 蔣偉寧 2008年5月- (代理)
[编辑] 學術成果
- 2008年中大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劉說安最近榮獲「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Russian Federation)」院士榮銜;此係俄羅斯最高科技成就獎,目前該科學院國外院士中僅5位華人。之所以獲此榮銜,劉說安認為,應與其將掩星觀測理論運用到重力波現象的觀測與詮釋有關。就創新理論言,劉說安與其研究團隊率先提出低軌道衛星掩星觀測地球大氣層中重力波的理論,應用於美國GPS/Met、德國CHAMP及台灣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星系等掩星觀測資料,推演全球大氣重力波資訊,分析其時空特徵,不僅提供大氣動力及改善氣象預報關鍵資訊,更奠定福衛三號掩星觀測的自主能力。
- 鹿林巡天計畫(Lulin Sky Survey, LUSS)
台灣的小行星發現肇始於中央大學。91年11月25日,中央大學天文所研究生使用鹿林一米望遠鏡意外發現2002 WT18 (鹿林1號),成為台灣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三年後,發現第二顆小行星2005GW60。在95年3月開始,中央啟動的「鹿林巡天計畫」,迄今總計發現約4百多顆小行星、1 顆近地小行星及1顆彗星。其中6顆小行星的軌道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確認,中大目前擁有4顆小行星命名權。
[编辑] 知名校友
關於完整的國立中央大學校友資訊,請參照「國立中央大學知名校友列表」,或參考「Category:國立中央大學校友」。
[编辑] 參閱
- 國立南京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家族(國立中央大學分出演化而成的院校)
[编辑] 相關鏈接
[编辑] 外部連結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總會
- 亞卓市(「開放網路教育平台」)
-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國立中央大學大陸時期官方檔案查詢(含南京高師、東大、中大和1952年前南大等時期)
- 我們的部落格(「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教育學程中心學生部落格(台灣-桃園縣-中壢市)」)
- 松濤部落(中大人自製的部落格)
- 金陵盃「全國高中辯論邀請賽」
在台復校大學 | |
---|---|
國立大學 | 政治大學 - 清華大學 - 交通大學 - 中央大學 - 中山大學 |
私立大學 | 東吳大學 - 東海大學 - 輔仁大學 - 清雲科大 - 聖約翰科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