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馬丁·路德 - Wikipedia

馬丁·路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老鲁卡斯·克拉那赫1529年画的路德像
老鲁卡斯·克拉那赫1529年画的路德像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在艾斯莱本逝世),本名Martin Luder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他本来是奧斯定會的教士、神學家和神学教授,本来他想避免教会的分裂来达到教会改革的目的。他的演说和写作天才以及他的令人尊重的为人使他的主张获得了很大的欢迎。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紀天主教教会在歐洲的独一地位。他翻译的路德聖經至今为止是最重要的德语聖經翻譯。

對路德而言,人與上帝溝通的方式乃只有神的話-聖經。但聖經和神只對有信心的人說話,這信心也是上帝所賜的,不是人所能成就。路德認為世上只有一位神,乃是慈愛、公正、公義的神。祂超越一切人的理性,是神秘的、不可思議的。路德說:如果人能理解祂,祂就不是上帝了。[1]

目录

[编辑] 生平

老鲁卡斯·克拉那赫1527年画的路德的父亲
老鲁卡斯·克拉那赫1527年画的路德的父亲

[编辑] 家庭背景

馬丁·路德生于德國艾斯莱本,父母原是勤儉的務農人家,但當時因社會商業方面開始發達了,並帶動了工業的發展,故其父親轉而成為礦工,在當時以礦工當職業的人口並不多,算是新興的行業,在父親的積極努力下竟也自行當起了一個小礦主,后来上升為城市的議會會员。父親漢斯·路德(Hans Luder,1459年—1530年),母親瑪格雷特,原姓林德曼(1459年—1531年)。路德是九個孩子中的第八個。1483年11月11日(當年的馬丁節),他受洗禮,並以當日的聖人(聖馬丁)命名。他在鄰近他的出生地的曼斯费爾德長大,當時艾斯莱本和曼斯费爾德约有数千居民,而他的父亲拥有当地的一处铜礦。嚴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父親非常積極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學。路德為了維持就學時的經濟需要,和其它的就學孩子們共組了一個唱詩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時候,於主人們享用豐盛晚餐之時,邊聆聽孩童詩班唱聖詩。當主人用餐過後即可開始享受主人們吃剩的菜餚,運氣好的話還能拿到一些小費。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过分热诚。

之後由於父親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進了一所有名的大學學習法律,看似前途似錦:畢業後可在皇宮謀得一份差事,後半輩子就可高枕無憂了。但就在此時他卻正想著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悅呢?就在一次的暴風雪當中,在禱告中他經歷了神的保守,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到修道院中當修士,放棄法律的學習。而在修道院的學習中,其內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平安,在他請益他所在的這所修道院院長之後,路德得到許多的屬靈上的鼓勵與支持,同時也完成了神學博士的學位。並在之候被派到威登堡任聖經教導的工作、思想更趨成熟,終於在1517年在上帝的帶領下,為著贖罪券的爭論,在教會界做了一件驚動宗教界的大事-宗教改革。[2]

1488年1497年路德在曼斯费爾德的城市學校就學,此后他在馬格德堡的大教堂學校裡待了一年。在那里教導他的是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共同生活弟兄派的教士。1498年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埃森纳赫的方濟各會修道院中。他在那裡受到音樂和詩歌的教育,他是一個很好的歌唱家。

[编辑] 學業

马丁·路德修道士时期的画像
马丁·路德修道士时期的画像

1501年1505年路德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就学,他获得哲学系的“艺术硕士”学位。他的学课包括拉丁文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道德学音樂。路德在这里深切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托马斯·阿奎纳开始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中心学说,但在爱尔福特已经开始有人对他的学说产生质疑。

奉父命路德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开始学法學。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风暴雨,他吓坏了,对矿工的保护圣人呼喊说:“圣安娜,不要让我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出于这个发愿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爱尔福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他非常遵守修會的教规,1507年2月27日他被晋升为神父。

虽然他每天都做懺悔他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他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获得上帝的怜悯?”他的懺悔神父、修道院的主持约翰·冯·斯道皮茨建议他学神学,并将他1508年送往維滕貝格。在这里他结识了威廉·奥克姆的神学理论。奥克姆强调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后路德成为圣经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还学会了古希臘文希伯來文。除道德哲学外他还开始教授圣经。

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會派往罗马城抗议教廷下令将奧斯定會与另一个非常严格的修會合并到一起。他参加了一个集体懺悔的仪式,希望以此获得解脱。这说明他当时还不怀疑罗马教廷的懺悔仪式,但他对罗马教廷的不认真和道德败坏非常失望。

1511年斯道皮茨将路德召回维滕贝格并指定路德为神学博士和他的继承人。虽然斯道皮茨只能减轻路德的心灵不安,无法消除它们,两人直到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始终是好朋友。

== 此后几年中路德教授赞诗和保羅書信等内容,一些他原来的讲义和听课笔记保留至今。从这些文件中我们今天看得出他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的过程。一开始他还追随当时教会的学说将旧约体会成基督的隐喻。他追索奥卡姆、新柏拉图主义密契主义的圣经解释,但他已经开始将这些解释改为针对每个人,而不是针对整个社会的教导。他使用上帝直接的怜悯来补充这些理论中的空洞,但此时他还没有考虑教会的中间作用。

[编辑] 轉向宗教改革

在路德研究中至今对路德是何时发现他的神仅出于怜悯(sola gratia)正义的的基本见解的。路德本人后来自己将这个发现称为是“塔上经验”,他说他是在维腾贝格的奥恩定会修道院的隐居塔上做出这个发现的。有人认为这是在1511年1513年之间,其他人说是在1515年1518年之间,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缓慢的过渡过程。在宗教史的研究中这个时间的确定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个发现对宗教改革的意义到底有多么大。

路德本人将这个经验说成是一个巨大的解放。在他孤独地冥想羅馬書中的诗句时他突然发现了他十年来所寻找的: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3]

这句经文迟早会导致路德对圣经新的理解:神的永久正义完全是一个怜悯的赠礼,只要人相信耶稣基督,他就可以获得这份赠礼。人不论做什么都无法强迫神赠与他这份礼物。相信他获得了这份礼物本身也不是人所能达到的。

这样对路德来说,整个中世纪的神学及其宣传者的能力与神的启示之间的平衡全部报废了。从此他对自称看作神与人之间中保的教会越来越持批评态度。

1515年路德的羅馬書教本中已经反映出了他的新见解,但其中还混合着约翰尼斯·陶勒的密契主义见解。1516年路德发表了一位不知名的密契主义者写的一本书,反映出了他对教会外表的神事仪式的不断加强的反对。

1517年开始路德在签名时将Luder改为Lu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词ελευθερος,意为“被解放的人”,“自由人”),来表现他内心的转折。

路德在1517年萬靈節前夕,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那天,宣佈他反對贖罪卷,寫了九十五條論點。其實這九十五條的目的並非是號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學教授的身份將贖罪卷的神學提出來討論罷了。路德反對贖罪卷的曲解和誤用,這不但對人的得救不利,還影響了教會的正常運作。當時的人們認為天國的鑰匙在教會手裡,一個人進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們最怕的是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因此他們相信只要用贖罪卷就可以上天堂,一張贖罪卷能縮短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馬丁路德發現這樣的說法與作法完全不能見容於聖經與理性。贖罪卷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就這一點,路德的神學與天主教會的神學有明顯的不同。1530年路德在奧斯堡會議上為新運動作了解釋,他的改教運動已把基督教歐洲一分為二,更正教會產生了三個主要路線:信義宗改革宗和英國聖公宗。更正教會主張信徒應該直接和基督聯合,因為基督是救恩的唯一來源。祂的救恩藉著聖靈的能力和上帝的道的教導,臨到悔改的信徒。不用瑪利亞,也不用聖職人員作祭司來做代求人。上帝會向祂的兒女說話,透過先知使徒、透過聖經、藉著個人的啟示,上帝以愛心向受造的人類說話,只要是在基督裡新造的人憑信心可以聽到上帝的話並回答祂。

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四面攻擊。羅馬教廷要路德收回他的言論和著作,路德並沒有答應。在他隱居於瓦特堡(Wartburg)那段日子裡,路德把整本新約聖經由希臘文譯成精彩的德文。在那期間,左派極端的社會行動到處興事,路德於是回到威登堡以穩定大學和教會的生活,並且應付四面八方湧來的攻擊。甚至有的人民誤解了路德說的自由,牽扯到政治,拿了武器去爭取,造成了改教運動的致命傷。路德被羅馬教會定罪,逐出教會。

[编辑] 改革開始:赦罪和九十五條論綱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路德在他当年去罗马时就已经结识到了天主教的忏悔习俗,他内心里反对这种做法。为了募捐来建造罗马的聖伯多祿大殿,教会发行赦罪书(贖罪券),只要缴一定的钱买赦罪书的人就可以将自己或已逝世的人的罪赦免了。“随着钱落入盒子裡的声音,你的灵魂就升天了。”路德在维滕堡公布他的论纲前一年就已经开始在布道时反对这个做法了。

1517年夏,路德看到一份美因茨大主教枢机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给到处游荡贩卖赦罪书的神父的一封信。该枢机主教想要用收入的部分来付他欠富格尔家族的债。该枢机主教向富格家族借了这笔钱来让他获得主教的地位,为此他遣送约翰·特泽尔途经维滕堡奔赴萨克森。1517年9月4日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他希望以此来引起他的神学教师同事们的神学讨论。一份这部最早的原文的逐字拷贝前不久在沃尔芬比特宫的图书馆中被发现。

但真正著名和引起宗教改革的是后来的另一份反对赦罪书的九十五条论纲。传说路德于10月31日将这份论纲钉到维腾贝格宫殿教堂的大门上。在这份论纲中他不反对天主教会收集钱的做法,而是反对其中反映出来的赦罪的教条。对路德来说贩卖赦罪书体现出了教会需要“从头到尾”进行一次根本的改革。他在这份论纲中没有直接攻击教宗,但他认为教宗的任务在于为所有教徒恳求神的怜悯。1518年路德又用简明的语言将他的论纲的宗旨和他的认为写成了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

枢机主教阿尔伯特在罗马控告路德,特泽尔针对9月发表的论纲发表了反论纲。1518年4月斯道皮茨让路德在海德堡的奥恩定会大会上阐述他的论纲。在这里他将怜悯与信仰之间独一的关系()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人的自主性的理论分明地区分开来了。一些他的听众成为他的支持者和后来的改革者,其中包括马丁·布沙和塞巴斯蒂安·弗兰克。8月维腾贝格大学任命菲利普·梅兰希通为教授,梅兰希通很快就成为路德最紧密的朋友和学生。

[编辑] 羅馬審判

汉堡市圣米雪埃丽教堂旁的路德纪念像
汉堡市圣米雪埃丽教堂旁的路德纪念像

1518年6月教廷命令路德赶赴罗马,他被控告为异端。但在开庭前对他的控告就被改为极端异端了。有人假造了他的论纲来诬蔑他。路德请求在德国境内受审,因为他身体欠佳,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支持路德的请求。

这样一来路德案就添上了一重政治色彩:教宗利奥十世需要选帝侯的支持来让他欢心的候选人当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因此他于1518年8月同意路德的请求。枢机迦耶坦奉命在旦夕奥格斯堡的帝国大会上审问路德。1518年10月12日10月14日审问进行。路德不肯否认任何无法使用圣经证明其错误性的主张。迦耶坦因此认定路德是一个异教徒,他必须被交出。腓特烈三世依然拒绝。

1519年1月12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逝世,他指定其孙子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为其继承人。卡洛斯一世通过行贿手段当选为皇帝,称查理五世。查理五世本人在意大利有领地,因此教宗怕查理会包围他。利奥十世为了不把此时对他来说尤其重要的选帝侯的关系弄僵决定暂时把路德案放下来。他派人与腓特烈三世寻找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最后大家能够保证路德的沉默。

但就在此时因戈尔施塔特的一个神学家埃克与路德的一个来自维滕堡的教师同事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辩,埃克建立了一组论纲,但这组论纲完全是针对路德的。因此路德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从1519年7月4日7月14日他参加了莱比锡争辩。埃克最后将整个冲突集中到教宗的权威的问题上。路德最后断论说教宗的权威从法学观点上来说只有400年的历史,从格拉蒂安的《教会法汇要》开始教宗才成为整个基督教的首领。

埃克说,这样就证明了路德与100年前被烧死的异端教徒扬·胡斯是一宗同脉的,而路德则谴责罗马教廷促成了东正教的分裂。他说即使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的权威也不及圣经的权威。他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虽然解决了三教宗并存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教宗和宗教大会之间谁的权威更高的问题。在这个阐述中路德说:“即使宗教大会也可能犯错误。”这样他置每个人自己面对圣经的良心问题高于主教的共同的权威决定。这是路德与天主教会决裂的开始。

1519年6月26日查理五世当选为皇帝后教廷恢复了对路德的审判。迦耶坦再次无效地审问路德。1520年6月15日教宗发表文书,其中列举了41条没有上下文的、有时甚至于错误的路德论纲,对它不加理由和反驳地进行判决。路德被限令在60天内反悔,不然他将被革除教籍。

[编辑] 沃爾姆斯帝國大會

虽然如此,路德仍然将他1520年10月发表的文章《基督徒的自由》(De libertate christiana)奉献给教宗并呼吁教廷再次召开一次宗教大会。12月10日他终于与教廷决裂。在教廷下令焚烧他的书籍后他公开在维腾贝格的一座城门前焚烧了教宗的文件、一些经院哲学的书和宗教法。1521年1月3日他被革除教籍。

选帝侯弗雷德通过艰苦的交涉最后达到了路德在下一次帝国大会上再次被听取和他可以为自己辩护的结果。这个结果也体现了中世纪教宗和皇帝的权力的下降:查理五世是最后一个受教宗加冕的皇帝。

1521年4月17日路德在沃尔姆斯帝国大会前当着所有的王公和帝国城市代表受审,他最后一次被要求反悔。在思考一日之后,他拒绝反悔,因为没人能通过圣经指出他的错误,他知道这可能意味着他的死。5月8日皇帝下令基于教宗的决定在整个帝国境内没有人允许支持路德、收养他、读他的书、印他的书,每个人都有义务逮捕他和将他押往罗马。由于这个命令是在大会后发表的,许多人怀疑它的合法性。此外每人都允许杀路德。由于选帝侯弗雷德保证关押路德,他没有在沃尔姆斯被扣押。据说后来查理五世很后悔这个决定,因为后来的宗教改革打消了帝国的统一性。

皇帝1521年5月8日命令的摘要
“我,查理五世……为了牢记这个决定,为了服从在这件事情上是合法的法官的神圣的父亲教宗的训令,发表这个法令。我认识到该犯马丁·路德是从神的教会中堕落的一体,是一个枯萎的个体,是明显的针对我们大家的异端。……
命令你们大家每个人,因为你们是神圣帝国的一体,也为了避免违反皇帝的命令,遵守这个命令,……,在这个命令发表20天后,也就是5月的第14日起,不准收留和养护、治疗上述马丁·路德,也不准给他饮水。你们也不准私下地或公开地读他的文章和书,不准帮助他,支持他,协助他或养护他。假如你们见到他,假如你们能够抓住他,那么抓住他并将他押送给我……”

路德被弗雷德的士兵偷偷绑架送往埃森纳赫附近的瓦特堡,来防止别人伤害他。在这里他可以继续他已开始的圣经翻译。

[编辑] 翻譯聖經

瓦特堡上保留的路德的故居
瓦特堡上保留的路德的故居

路德在瓦特堡上持假名“荣客约克”待到1522年3月1日。在梅兰希通德鼓励下他从1521年秋开始翻译新约,在11个星期内他将新约译成德文。后来这个翻译被印刷许多次。此后他又翻译了旧约(1534年完成),两者一起组成了著名的路德圣经。作为翻译的基础他使用了伊拉斯謨的希腊文圣经和他自己的拉丁文翻译和武加大译本

这样路德使得普通人也能读圣经的内容。他的翻译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将圣经中的大意(和他自己的理解)翻译为德文。他想使用大众的语言,因此他使用的语言是非常生动、形象、大众化和非常易懂的。他使用的方言是融合了南德和北德方言的中德方言。这也是他家乡的方言。他的圣经翻译为德文的规范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路德以前就已经有人开始翻译圣经了,到1518年为止它14次被译为标准德语,4次被译为低地德语。但这些翻译都基于耶柔米的拉丁文翻译,也就是说它们此前已经经过至少两次翻译了。路德则追随人文主义的教义试图直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文的原文直接翻译过来。

至今信教徒使用多次修改后的路德圣经(最后一次在1984年)。它也是宗教音乐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许多宗教音乐的歌曲使用其中的诗句。

路德的布道和文章也使用非常生动和大众的语言,他也不怕使用粗俗的话。一些很粗的话今天在德语中享受成语的地位,比如“只有快乐的屁股才放得出欢乐的屁”。

[编辑] 維腾貝格的宗教改革

在维腾贝格路德的学生在布道时提出深刻的神事改革的要求,包括反对修道院、牺牲品、在教堂内设置图像和聖餐禮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罗马教廷至此为止在聖餐禮上不让教徒喝圣杯中的酒,而只许神父喝。1522年维腾贝格的市议会决定进行改革,同时也按路德所建议的开始采取针对贫困和淫乱的措施。但这些措施造成了许多混乱:许多修道士和修女离开萨克森的修道院。在茨维考路德的学生托马斯·闵采尔反对对儿童进行洗礼,他被赶出茨维考。这一切更加剧了混乱。

维腾贝格的市议会向路德求救,这样路德放弃了他的隐居于3月回到维腾贝格。他做了六天的布道,用了正好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说服市民进行有效的改革:爱,而不是外部的东西,是最重要的。不必将教堂里的图像都禁止,因为图像没有害处。除牺牲祈祷外他没有改变罗马教会的神事仪式,同时他引入了信教的聖餐禮。这样市内的安宁恢复了。

路德相对于激进派的态度对宗教改革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他没有彻底与罗马教会决裂,同时也没有进行深刻的社会改革。但同时他获得了许多温和派的支持。

[编辑] 宗教改革的扩展

1520年的文章使得路德在全德国出名。在许多地方开始有宗教改革的呼声。这些宗教改革的心动最后导致了教会的分裂和信義宗的成立。路德本人不希望事情这样发展,他本来想要改革整个教会。 1526年〈發行德文聖餐儀式〉丁道爾譯英文版新約。

1529年天主教议员在第二次施佩耶尔帝国大会上决定取消对新教徒的部分容忍时新教徒议员(五个贵族领地和14个帝国自由城市)提出抗议。馬堡會議因聖餐爭論與瑞士改革宗慈理絕裂

1530年的奥格斯堡帝国大会上新教议员获得了容忍他们的起草的奥格斯堡信条的目的,沃尔姆斯的命令失效。这样宗教改革得以在德国扩展和巩固。这是宗教改革的政治突破,它后来导致了反改教运动和三十年战争

1535年完成加拉太書註釋號稱宗教改革大憲章。

1546年路德去逝。

[编辑] 宗教改革的特色

路德有別於天主教的信仰內容,就神學、聖禮及組織三方面有了革新。依序路德思想最具主要的創新,在神學上提出「唯獨恩典」及「因信稱義」,新教在得救的問題上,否認天主教的「煉獄」對信徒的威嚇與轄制,並以購買「贖罪券」的方式,來達到贖罪的陋規,路德堅持「唯獨靠著神的恩典,只要相信祂就能稱義」的教義;聖禮上己被簡化剩「浸禮」及「主餐」,否認天主教內許多繁複的儀式,在許多的節日中,除了保留復活節及聖誔節外,其餘的都納入主日禮拜內一併紀念;在組織上聲明「聖經」才是最高權威及「信徒階祭司」的觀念,否認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為教會的首腦及最高權威,並反對羅馬教宗的集權制、教階制、及神職人員的任命制,主張聖經才是教會權威的最高依據,而人人也可以自由的閱讀聖經,並直接的從神領受話語,及蒙拯救的應許。人人階可擔任聖職,神職人員也可結婚,必要時主裏的信徒人人階可為他人施行浸禮及主餐。

[编辑] 婚姻、家庭和家庭狀況

1525年6月13日路德与1524年从一个修道院中逃出的过去的修女凯瑟琳·冯·波娜订婚。6月27日两人结婚。对路德来说这是他的理论的逻辑结果,因为他反对禁欲、要求解散修道院和不将婚姻看作是一庄神圣的事。他的这些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凯瑟琳在他的困难和他的抑郁时期帮了他很大的忙。她在家里收留学生——许多人将路德的言语纪录了下来——来赚钱防止贫困的时间。两人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三个早夭。

路德的徽章是路德玫瑰,在一封1530年7月8日的信中他解释说:

首先是十字,黑色,在心中,心的颜色是它自然的颜色。只有凭心做事的人才可能是正义的人……这样的心应该放在一朵玫瑰的中央。表示信仰给予人欢乐、安慰和宁静……因此玫瑰是白色的,而不是红色的。因为白色是圣灵和所有天使的颜色。这样的玫瑰放在天色中,这样的心灵和信仰的黄了来自天堂的欢乐……在天色周围是一道金色的环,表示这样的天堂的欢乐是永久的,无尽的,是所有欢乐中最昂贵的,就象金是所有矿物中最昂贵的一样……

[编辑] 農民戰爭

封建社会的许多战争迫使贵族越来越强地提高农民的租税,越来越多地限制农民的权利(比如狩猎、打鱼、砍柴),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农奴。这些做法在15世纪就在瑞士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1524年在德国境内爆发了德国农民战争。首先起义的是瑞士、施瓦本和巴登的农民,其它地区的农民闻风响应,甚至一些对贵族和主教特别不满的城市也参加了。农民的要求从恢复他们的权利,到撤销农奴制,一直到基本的民主权。他们以圣经作为他们要求的基础,视自己的要求为正义的,他们认为路德和宗教改革是站在他们一边的。

一开始农民获得了一些胜利,贵族开始组织一支军队,不过在第一场战役中这支贵族军队战败了。后来一些农民谋杀了一位伯爵和他的随从。路德至此对农民的起义和要求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这时他撰写了他的著名的《反对谋杀的农民恶棍》一文。这篇文章促使所有贵族——不分他们的信仰——用所有的武力来镇压农民。这样那些信奉路德的贵族也参加到贵族军队中来了。

1525年农民起义波及图林根和萨克森。路德过去的学生和改革者托马斯·闵采尔成为农民的发言人。一开始他和路德一样试图赢得贵族对改革的支持,但路德鼓励选帝侯拒绝接受闵采尔的要求后闵采尔的改革实验被禁止。

此后闵采尔成为了农民军的首领,他打算将农民军带往曼斯费尔德,赶走那里的伯爵。但他的农民军被贵族军包围。农民军只有镰刀等作为武器,而且几乎没有作战经验,闵采尔又不是将军,而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布道者。贵族军骑兵冲散农民军后进行大屠杀,约五千人被杀。闵采尔数日后被捕和被砍头。

路德称此为对“魔鬼”正义的惩罚,他说“魔鬼”将天国和地上世界混合到了一起,试图反抗神的规则。虽然如此他也觉得他对大屠杀有责任,因为大屠杀是在他的号召后发生的。

此后其它地区的起义也被扑灭。历史学家估计约13万农民丧生。他们的要求中没有一个获得实现,许多徭役反而加倍加重。这次失败后还要过300多年在德国封建主义才被推翻,还要过400多年君主制才被克服。

[编辑] 神學

[编辑] 宗教改革的主要文章

路德在1520年写了三篇关于宗教改革的主要文章,在这三篇文章中他阐述了他的神学理论,这三篇文章也是宗教改革扩展的主要引导。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An den christlichen Adel deutscher Nation):在这篇“贵族文章”中路德用德语号召世俗统治者,路德希望这些贵族成为改革的实现者,因为他认为主教们在这一方面失败了。他认为,罗马教廷躲在三重大墙后面,因为他们害怕改革:

  1. 他们将教会的权力置于世俗权力之上。
  2. 改革的动机来自于圣经,而教廷则将解释圣经的权利完全规付于教宗。
  3. 路德号召就改革的事情召开宗教大会,而教廷则说,只有教宗可以召集大会的召开,这样他们将教宗置于大会之上。

此外路德还建议进行政治改革。他主张所有人都应受教育,不仅僧侣。禁欲应该被废除,教会国家也应被废除,早期资本主义应该受限制,乞讨应该被禁止,国家应该组织济贫事务。

路德的这个建议结束了中世纪在欧洲非常重要的国家与教会之间的矛盾,君主成为至高无上的新的国教的首领。在德国这个状态一直到1918年才结束。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De captivitate Babylonica ecclesiae):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圣事,用的语言是拉丁语,对象是学者。路德引用耶稣的话将罗马教会的七个圣事缩减到了三个:洗礼、聖餐禮和阡悔。他对阡悔是否算作圣事不肯定,因此他称之为一个圣事和三个圣事的标记。但这个缩减本身并不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路德从圣经中导出圣事的执行。路德认为圣事不是神的怜悯的体现,而是神的允诺的具体表现。

基督徒的自由》(Dissertatio de libertate Christiana per autorem recognita):这篇文章描述了基督式的生活和同时是神的仆役的自由人,自由人从神获得解脱,并将这个解脱交付给其他人。路德将这篇文章献给教宗,希望以此避免最终被革除教籍。但同年路德就将教宗本人与反基督徒置于一地了。

[编辑] 路德的「十架神學」

談到路德的神學思想,便不能錯過路德的「十架神學」,除了「因信稱義」,最能代表路德基本的神學思想。而想要將路德的「十架神學」凸顯出來,就必須靠和它相反的「榮耀神學」作為對比。就好像利用「黑」能更強烈、鮮明的對比出「白」來一樣。那麼「榮耀神學」的內涵是什麼呢?「榮耀神學」的立論,是不依靠超自然的恩典及信心的恩賜,而是透過人類的理性來發現神的方法。亞斯候斯把這個區別簡明扼要的表達為:「榮耀神學,是想透過神的工作來認識神;十架神學,則是透過神的苦難來認識祂。」十架神學又稱為『辨正的神學』,因為馬丁路德用他一貫吊詭的方式,來表達基督教的核心福音。所謂吊詭,就是用反面的方式,來表達正面的真理。馬丁路德他所強調的十字架的福音,他說十字架在人看來是愚拙的,是羞辱的,是軟弱的記號,可是卻彰顯的上帝的智慧,上帝的榮耀以及上帝的大能,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埋葬,卻隱藏了復活無限生命的大能。 路德認為,經院哲學之榮耀神學的企圖,是要在信心及恩典之外,以理性克服十字架的羞辱。路德相信,榮耀神學若太專注於唯獨理性來認識神,將會流於以行為稱義的道德靈性觀的價值。而且,榮耀神學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神學,將會形成對人類力量的高估,看於我們自己所當看的,而不在真理上看為合適。「十架神學」所宣告的,是我們之所以能信,也是出於神的恩典,因為我們完全沒有任何尋找真神的智慧,除非祂自己啟示給我們。舉凡人間一切的矛盾,都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裡面,找到答案。十字架就是最大的吊詭,十字架就是最大的矛盾,我們看見聖經裡面充滿了許許多多這樣的吊詭跟矛盾。「十架神學」就是使凡信靠祂的人,能透過十架,使軟弱變剛強的福音。

[编辑] 路德的「因信稱義」神學

「西元一五一二年,路德在相當新的威丁堡大學,得到神學博士的學位,同時,他也開始教授聖經研究課程。當路德在大學的閣樓上為羅馬書備課時,他經歷了一連串心智與靈性上的突破;路德的傳記作者,把這些經驗發生於,西元一五一三年至一五一八年之間。當時,這位新上任的年輕教授,仍然受到神的慈愛與公義問題之痛苦煎熬。一位神,怎能同時是慈愛又公義的呢?當保羅寫到神的公義,以及『義人因信而生』,他的意思是什麼呢?」「聖經中明文記載,『義人必因信而生』,所突出的是信仰,而天主教會所強調的是教規和行為,為什麼和聖經記載的不同呢?他思想,如果信仰只是表面的遵守律法、教規、行善、補贖,並修道,難道就能夠得救嗎?他經過多年的沈思冥想,反覆對照聖經,推敲各句間的連繫,終於大徹大悟。」路德後作見證說,當他的心智和心靈終於瞭解保羅之話的真義時,他覺得,他自己「重生」了。路德對於神與救思的看法,認為信仰上得救最關鍵的是「信」,按照聖經的說法,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己經為人類在上帝面前代贖了我們的罪,「因著他對神之義的全新詮釋,以及靠恩典因信稱義的福音,而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他很快就開始傳講這個信息,並且撰寫小冊子和論文來闡釋這個信息,與當代詮釋福音的標準方法,形成鮮明的對比。」「路德本於這一個觀念,而踏上基督教宗教歷史的舞台。該觀念使他確信當時的教會誤解了福音,那是基督教的本質。故此,有需要重新喚起它歸回本來的面目,路德首先改革它的思想體系,爾後才是作法。」

「馬丁路德將研讀聖中所得的「因信稱義」分為三個重點。

第一稱義是上帝的主動:使我們稱義那個義,我們是被動的,稱義是上帝主動的工作,是上帝白白的恩典,人是完全被動的,這個叫做被動的義。

第二義是外來:上帝的義因著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所謂『加給』就是我們原來沒有,是祂從外面加給我們的,稱義是外來的恩典,因著信心,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公義,並不是我們自己是公義的,而是耶穌成為我們的公義,我們披上了耶穌公義的外袍。甚至連信心,也是上 帝的賞賜,是上帝的禮物。

第三宣告的義:宣告的義,那是一種法庭上的宣告,這是地位上的轉變,而且是瞬間剎那的轉變。上帝在法庭中,宣告我們不再是罪人,而是祂的兒女,它不只是倫理上、道德上,或者是實 質上漸漸的變好,那個是成聖的過程。但是稱義,那是立刻地位的轉變。這三個重點其實前面兩個,中世紀的教會都有,而第三個重點,是馬丁路德他獨特的發現,他把因信稱義的觀念,重新的帶回到保羅的教導中,他自己當時並不知道,那麼馬丁路德得救的轉機,除了因信稱義的性質,或者是福音的內容之外,還包括了上帝的形象。上帝由那種嚴厲的審判官,變成了慈愛的父神,那麼這個使馬丁路德的內心有了平安,他不再恐懼,不再自悚,不再不安,他終於有了得救的確據。」

[编辑] 路德的「婚姻神學」

路德早期之婚姻觀的反省,源自於兩種背景:(一)對抗中世紀羅馬大公教會對聖職人員獨身的強制,以及(二)路德對聖經的重新詮釋。路德的首次論婚姻的課題,是在1519年完成〈論婚姻價值〉的講道,此後在1520年路德寫《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亦對此課題詳加闡釋;及至1521年路德又寫了一篇《論修道誓願》,反駁修士的獨身;到了1522年路德以一篇更長的篇幅,再次申論並宣講(婚姻的層面),這些論著都是路德在1525年和修女卡塔琳妮‧馮‧波拉結婚前發表的婚姻神學,但那時的路德仍尚未有婚姻的念頭和打算。

路德在改革的初期,深深體會到成聖的生活無關乎於修院中,只在乎真誠的活在上帝的面前。在他1520年寫的《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中,論到「修道士與神父的工作不論怎樣聖潔與辛苦,在上帝眼中看來,與田間的勞動工作或婦女的家庭工作並沒有什麼不同。在上帝面前,一切工作只以信仰為衡量」。教牧階級本身並不具特殊的神聖性,如果一位牧師或修士對神沒有信心,那他的工作本身比一個願意信靠上帝的男僕或女僕更不如。為了使人從天主教的宗教制約中釋於出來,路德決定要使許願的修士或修女回復自由身。從以上路德文獻的內容對路德婚姻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反向」及「正向」兩種進路來探究路德婚姻觀的論證。

[编辑] 反向論婚姻的神聖性

所謂的反向思路,為路德反對羅馬大公教會就「婚姻」的偏差,而不得不做出的反駁。力圖還原聖經中神對創立婚姻的旨意。路德這條進路所迎戰的,主要針對了兩個課題來申辯,第一方面是修道士獨身誓言無效性;第二方面是將婚姻當作聖禮的無效性。

[编辑] 修道士獨身誓言無效性

在路德時代,羅馬大公教會承傳了早期教會對「獨身」的尊崇,這個觀念也在整個中世紀以來被教會所教導,特別針對聖職人員守獨身的強制。在這種背景下,無形中矮化了婚姻的神聖性,路德認為婚姻是上帝的旨意,婚姻生活不應被修道院生活所取代,且信徒成聖的生活,不應是在偏僻的修院生活中活出,而是在一般家庭生活的瑣碎事務中達到。而這種宗教改革的觀念,已經蔓延到教會及修道院中,以致開始有神職人員想還俗結婚,也有修士及修女意欲離開修道院,因此,問題的關鍵出現了應如何看待所發的誓言,而這個議題也引發路德面質羅馬大公教會的法規,而造成了一個神學爭議。

路德在1519年〈論婚姻價值〉的講道,初步批判守獨身的誓願;他從〈創世紀〉二章十八節至24節來詮釋婚姻是上帝創造的法令,高過守獨身的誓願。路德引證〈馬太福音〉十九章12節指出:「因為有人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除了這三種人以外,沒有人應該順將自己排除於婚姻的制度之外,否則就不能繼續活在上帝的義中,因為那是上帝的話語。所以,無論何人向教皇起過什麼誓,都可以廢除,因為創造法令大於人的誓言。

[编辑] 將婚姻當作聖禮的無效性

在路德時代的羅馬大公教會主張的聖禮有七項:聖餐禮、受洗禮、堅信禮、懺悔禮、婚禮、按立禮、臨終抹油禮;路德在《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中,力陳羅馬大公教會將婚禮納入聖禮,根本沒有聖經的依據。誠然婚姻是神聖的,但將稱為「聖禮」則是謬制。因為「聖禮」都有上帝的「應許」,透過人的「相信」,而領受的「記號」。換言之,作為「聖禮」必需同時具有這三個要素在內方能成立。經過這論據的驗證,路德發現只有「聖餐禮」、「受洗禮」是符合這條件的。並且,路德也嘗試從世俗的婚姻角度,再次詮釋婚姻的禮儀,不單只在教會之內才行之。

[编辑] 正向論婚姻的神聖性

所謂的正向進路,乃是利用馬丁路德論證一貫用的手法「反合性」(唐崇榮牧師的定詞),就是用反面的方式來強調正面的真理,是一種似非而是的方法。再次強調他對婚姻真理從聖經中所得的領受。關於婚姻生活的反思,路德於1519在威登堡宣講的〈論婚姻價值〉,所引證的經文是〈創世紀〉二章十八節至廿四節。這篇路德首對婚姻觀發表的論見,成為日後路德婚姻觀的基礎。路德也從這個章節,取了兩個課題作為主要辯述,第一方面是婚姻源於上帝創造的旨意;第二方面是婚姻的愛乃是最高層次的愛。

[编辑] 路德的「聖樂神學」

會眾唱詩之父   在中世紀路德發展教會改革的初期,他以借重文字作為宣傳的工具,他所寫怒吼的小冊如告德國貴族(Address to the German Nobility),教會被擄到巴比倫(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等都是壯烈的檄文。他更用唱聖詩激動民眾的革命情緒,每逄鬥爭嚴重的時候,他必領著同志唱自己所寫的聖歌,陪襯著自己所製的歌譜; 路德為德國人民提供德語聖經及詩集,實行信徒皆祭司的教義,把講道放回崇拜中心位置。 且在西元1530年寫下一份有關音樂的文章,引用奧古斯丁的話:「音樂是神給人的一份禮物,..因此要學習從音樂看見你的創造主,並且藉著音樂來讚美祂」。 他在崇拜中更多、更廣的使用詩歌,所帶來的結果是,會眾更容易投入崇拜,並在崇拜中活躍的參與,進而履行了祭司的職份。在沃木斯會議三年後,路德的第一本聖歌集問世,這些聖詩更成為促進宗教改革的媒介。自他以後,在教堂內才有會眾唱詩的崇拜,路德也就因此被認為會眾唱詩之父。

初作聖詩的起源   自馬丁路德改教以後,基督教脫離天主教,開始出現基督教聖樂的發展。1523年,有二位青年人原係奧古斯丁寺的僧侶,因參加新教運動,被視為異端而被判死罪,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城中的樁上燒死。他們是新教信仰犠牲者的先鋒,宗教改革運動的鮮花。他們的死,震動了全歐洲,路德聞訊之餘,受感致深,乃將他的情感寄託於詩,寫了一篇憑弔的輓歌。自此以後,他就不斷寫詩,一生所寫的雖寥寥三十七首,平均每年寫一首,而它的影響,卻非數字所能限量的。

聖詠的開創   路德聲稱:「再沒有什麼能比音樂與神學的結合更好更美。」路德認為聆聽上帝的話語就是聆聽福音「活的」聲音。可以傳達到人的內心深處。因此他全心將母語運用在禮儀上,他堅信若沒有母語的感受性,無法表達靈魂與上帝之間活生生的關係。按此精神,他首先將聖經譯為德語,同時致力於聖詩的創作。 又基於人人皆祭司、歸回聖經的信仰理念,路德堅持聖樂不應成為禮儀的附屬品,會眾應藉著唱詩來回應並頌讚上帝,他改良聖樂形式,改拉丁文為德文(母語),歌詞以聖經為本,讓旋律回歸簡單 有彈性的形式,稱為聖詠( 或稱為聖詩chorale)。

曲風的奠定   為了培養教徒的虔誠信仰,他創造了聖詠合唱(chorale)與讚美詩。這些讚歌的旋律多選自當時德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歌曲,極為樸素平和,採用A-A-B曲式。歌詞是教會聖詠的拉丁文歌詞的德語譯文,在宗教儀式上由信徒一起詠唱。路德的聖詩是新教的第一類型聖詩。由於聖詩旋律與歌詞有同等地位,音樂家可隨意在旋律上創新變化,使大師有機會一展長才。由於聖詠是一種全新形式,沒傳統包袱。於是以聖詠為核心,創造出來含戲劇效果的教會音樂,就是清唱曲,它含有宣敘調、詠歎調、合唱,及器樂合奏。 若以變奏曲、幻想曲,或將聖詠的旋律加上對位法、半音階式的技巧處理,則創造出聖詠風琴音樂、聖詠變奏曲、聖詠前奏曲、聖詠幻想曲、觸技曲和聖詠賦格。

聖詩編輯的出版   馬丁路德於1524年出版基督教小詩集 (Etlich Christianlieder),雖然 只有8首,但對新教音樂而言卻是劃時代的一年。他後來又另外寫了13首讚歌,這些詩歌成為新教禮拜讚歌的基礎。同年,路德及其好友約翰•瓦爾特(Johann Walther或 Johannes Walther,1496-1570)把他們創作的 chorale 彙編出版,名為《新德意志宗教歌曲集》(Geystliche Gesangk Buchleyn) 有 38 首聖詩,並由路德寫優美的序言,就是有名的威登堡聖詩 (Wittenberg Gesangbuch)[1]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堅固保障》被恩格斯譽為「德國16世紀宗教改革的行軍曲」。 後來學者為了方便,把新教音樂的起源訂於一五二五年。

聖詠對教會音樂的影響   在此之前,拉丁教會音樂單以葛麗果聖歌為主。chorale 後來成為德國音樂家的靈感源泉,由作曲家舒茲(Schuetz 1585-1672),直接傳承影響給巴哈(J. S. Bach, 1685-1750),巴哈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宗教聖樂作曲者,他讓德國的音樂藝術,成為舉世的重鎮。巴哈的宗教音樂創作,有3/5以上是以 chorale 為基礎, chorale 著重內心懺悔和自我反省的意向,也就是用音樂來詮釋教義,與沒有個性的天主教音樂相比,新教的音樂更富於人性。

兒童詩歌的創作   路德認為音樂對人的靈魂具有不可估量的淨化作用,於是在路德宗新教地區(中、北歐)的中學裏普遍開設音樂課程,讓平民的孩子也能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 路德生有6個小孩,對孩子的宗教教育非常重視,但對其子女滿有愛心,在閒暇時,路德會笛用子吹奏他所作的讚美詩曲,全家一起合唱。 每逢教會中的大節令,路德無不率領一家人唱詩讀經舉行家庭禮拜,但當時的兒童詩歌,正如鳳毛麟角,不可多得。路德便開始為自己的兒女譜寫許多的兒童詩歌, 其中最著名的兒童聖誔詩歌,卻是一首洋洋長十五節的Craol。德文首句為Vom Himmel hoch da komm ich her。

  • 天使唱:
  • 一 從至高天我今降臨, 特將大喜報與萬民。
    • 這樣信息預言甚多, 大家齊來在此歌頌。
  • 二 今日為世降下聖嬰, 是主揀選童女所生。
    • 看這嬰孩俊秀無比, 叫人快樂滿心歡喜。
  • 三 救世恩主耶穌基督, 替人擔當世間苦楚。
    • 為救世人道成肉身, 除盡世間罪孽惡根。
  • 四 父所預備諸般幸福, 賞賜世人藉著忠僕。
    • 等候將來在天國裏, 永永遠遠享福無已。
  • 五 須要詳細認明記號, 臥在馬槽用布裏包。
    • 獻上心靈叩見嬰孩, 天下萬國惟他是賴。
  • 信徒唱:
  • 六 今日大家都當歡喜, 與牧羊人一同興起。
    • 急忙去看上帝恩賜, 原來聖子降生於世。
  • 七 主自天降出於甘心, 特將真理賜與世人。
    • 普世權力高位財寶, 主棄如遺全不依靠。
  • 八 頌讚上帝榮耀真神, 頌讚耶穌道成人身。
    • 天使天軍一齊同聲, 高唱新年喜樂和平。

路德作此詩時,曾請一班兒童扮演天使,先唱前幾節,以後全體兒童合演以下各節。該詩的字句與曲調乃路德採自當時德國所流行的一首詩「我從遠方來」。但經過路德一番修改,卻把它完全基督化。

崇拜儀式的革新   路德為了強調並實際帶出「人人皆祭司」的聖經教導,潛心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德文,鼓勵信徒讀聖經,並推翻「解釋聖經之權,全操於教之手」的觀念,當時的天主教崇拜,仍以「聖餐」為敬拜核心;但路德認為講道才是聖餐聚會的重心。於是,路德提倡一種新的崇拜儀式,於1523年制訂第一套崇拜儀式《彌撒和聖餐的儀式》(Formula missae et communionis), 將講道(德語)列於崇拜的中心地位,並鼓勵參加崇拜的信徒唱聖詩,且以當地的語言歌唱(德語),而非拉丁文;另將彌撒中由神甫代替信徒獻祭的儀式刪除,主張由信眾直接領聖餐,而整個彌撒程序亦由拉丁文,改以德文(Deutsch Mass)進行。 路德在1526年修訂德文彌撒(Deutscher messe),下列是路德制訂的兩種崇拜儀式:

  • 彌撒儀式              德文彌撒儀式
  • (Formula imssae,1523) (Deutscher messe,1526)
  • 進台經(唱整首詩篇)      進台經(唱有韻詩篇或聖詩)
  • 慈悲經(唱希臘文)       慈悲經(仍舊唱希臘文)
  • 榮耀經
  • 祈禱文             祈禱文
  • 使徒書信              使徒書信
  • 升階經哈利路亞           升階詩歌(押韻)
  • 福音書信              福音書信
  • 信經(尼西亞)           信經(詩歌形式)
  • 講道                講道
  • 預備聖餐用品            領聖餐前的告誡
  • 問安:唱振起你心
  • 前言
  • 設立聖餐              設立聖餐
  • 主禱文
  • 平安(認罪)
  • 領聖餐(唱羔羊經和聖餐詩歌)    領聖餐(唱聖詩,也唱聖哉經和羔羊經)
  • 祈禱文               祈禱文
  • 祝禱                祝禱

十六世紀路德會的敬拜,手的是上述兩種形式的其中一種。大教堂和大學教堂多數採用彌撒儀式,小鎮和鄉村的教會則用德文彌撒。

器樂於崇拜論述   路德和當時的天主教會一樣,似乎對於在崇拜時使用管風琴不太熱中,偶爾也會有一些批評。在他的教會中,管風琴只是替會眾唱無伴奏詩歌起音,以及唱聖詠曲時交替彈幾節。後來,唱詩前起音的習慣,漸漸演變成為「聖詠前奏曲」,及至作曲方式發展為主調音樂(即主旋律在女高音聲部),管風琴乃擔任帶領會眾唱詩的角色。

結論   路德的聖樂崇拜神學觀點,認為聖詩有三種功能:神學的(表明信徒皆祭司)、敬拜的(保持天主教彌撒中他認為合乎的正統)、及教導功能(傳遞路歸納的聖經教義),以致神學透過音樂的表彰,使信息更加活潑生動,更深遂進入人心,使神的話語,不僅於理性耕植,也在感性上出發;並非流於禮儀,而有神與人間的相互交流。

[编辑] 对路德的批评

[编辑] 與猶太人的關係

近年来路德对犹太人的排斥越来越受人关注,这个排斥对纳粹德国的历史影响有很大的争议。

可以肯定的是路德的反感是逐渐形成的。1523年路德在他的《耶稣是一个犹太人》中强调耶稣是从神的人种中来的。他拒绝对犹太人施行暴力,他将犹太人的社会上的隔离看作是“完善”犹太人的标志,即应该皈依犹太人。他希望教会改革后犹太人更容易皈依为基督徒。

但路德对犹太人对宗教改革的反应非常失望,此后他变成了一个犹太敌人。在他后来的文章中如《写给一个朋友反对犹太人的信》(1538年)和《犹太人和他们的谎言》(1543年)等体现出其敌对。

路德将犹太人与魔鬼置于一地,称他们为基督教最大的敌人,并引用新约中反犹太人的章节来证明他的观点。

他在《犹太人和他们的谎言》中写道:

这些犹太人是如此的绝望、邪恶、毒意和被魔鬼所占据,1400年来他们是我们的疟疾、鼠疫和所有的不幸,而且还一直是。他们是真的魔鬼。

假如我能够的话,我希望将他(犹太人)打倒在地上,在我的愤怒中用剑将他刺穿。

是的,他们将我们(基督徒)束缚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中,他们让我们劳汉耕作来赚得金钱和财产,而他们自己则坐在火炉后面偷懒、睡觉、烤洋梨、吃、喝、享受,用我们劳作来的财产,用他们的高利贷将我们和我们的财产束缚在他们的链子上,然后还嘲笑我们,对我们吐痰,让我们劳作,而他们却成了懒惰的地主……他们成了我们的主人,我们成了他们的仆人。

然后他列出对待犹太人的七步计划:

第一,点燃他们的犹太教堂和学校,所有无法烧的东西都埋到地里,这样从此无人可以再看到它的一砖一瓦。我们应该这样做,奉献给我们的主和整个基督社会,让神看到,我们是基督徒。第二,同样破坏和摧毁他们的住房,因为他们在他们的住房里做与在他们的学校里同样的事。然后象吉普赛人一样将他们圈在一个大厅或畜栏里,好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的国土内他们不是主人。第三,没收所有他们的书和经书,因为在这些书里他们传播偶像崇拜、谎言、诅咒和对神的诽谤。第四,禁止他们的拉比教书。第五,不向犹太人提供保护,不许他们使用街道。第六,禁止他们放高利贷,没收他们的钱币和金银。第七,给年轻和健壮的犹太人镰刀、斧头、铲子、纺织机,让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赚他们的面包。

这七条今天看上去象是在号召后来纳粹针对犹太人施行的一些措施。因此路德当时的动机非常可疑。

历史学家指出,路德的文章是写给信教统治者的,而不是写给大众的。路德强调他不想攻击犹太人,而是攻击他们的“谎言”。他想达到这些“谎言”(即犹太教)不再被传播。因此他要求统治在他们的统治地内严厉压迫和驱逐所有犹太人。但这些统治者(不像在1525年的农民战争中那样)没有听从他的呼吁。

有争议的是路德对犹太人的敌对是出自他的神学理论呢还是出于当时的群众观点。当时有许多敌对犹太人的文章。反犹太的基督徒是很普遍的。因此需要研究的问题有路德的言论与天主教传统有什么区别和它们当时有什么作用。

后来的反犹太主义者(比如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常常引用路德,使用他的言论来为迫害犹太人制造理由。但他们完全忽视了路德本人承认犹太人是神的人种,直到他最后一次布道路德依然坚持版依犹太人,而不是杀犹太人。

[编辑] 路德和迫害巫婆

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一样深信人可以与魔鬼达成协议、可以崇拜魔鬼和可以进行邪恶的魔术。因此他赞成法庭惩罚巫师巫婆

旧约中的“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出埃及记》22,18)对路德来说是有效的。1526年5月6日路德在一次针对巫婆的布道zh-hans:;zh-hant:[來源請求]中就引用这句话。

在这次布道中他叙述了他对巫术的深刻憎恶,对被怀疑的妇女的无情判决表示欢迎:

处死女巫是一个正义的法律,因为她们会造成许多破坏,至今为止人们忽视了这些破坏。她们可以从其他人家里偷牛奶、奶油和所有的东西……她们可以将儿童变成别的东西……她们也可以在人的膝盖中造成神秘的病,使得人身摧残……她们造成身心摧残,她们酿造魔剂和召唤魔鬼,散布仇恨、炙爱、坏天气和对房屋和田地的破坏,从一里以外或更远她们就可以射她们的魔箭,而别人察觉不到她们……,

女巫必须被处死,因为她们是小偷、奸妇、强盗、杀人犯……她们破坏巨大。因此她们必须被处死,不只因为她们造成破坏,而因为她们与魔鬼接触。

马丁·路德明确地赞成对黑魔术处死刑,而且他在这一点上特别敌对妇女。在上述布道中他五次说“她们必须被杀”。不过他本人并未特别热衷于抓巫婆。

许多信義宗的神学家zh-hans:;zh-hant:[來源請求]、布道士zh-hans:;zh-hant:[來源請求]和法学家zh-hans:;zh-hant:[來源請求]后来引用路德的言论。直到今天在信義宗的教义问答手册zh-hans:;zh-hant:[來源請求]中还有关于巫术和魔术的章节。

[编辑] 宗教史、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就

[编辑] 音樂

马丁·路德写了不少宗教音乐,对他来说歌唱对神事是非常重要的。他经常使用格里高里颂歌和老的民歌的旋律,给予它们新的从原来的歌词中直接翻译过来的德文歌词。路德的宗教音乐成为新教宗教音乐的一个支柱。路德比較著名的作品為堅固保障一曲,其風格在巴洛克時期的作品當中少見。

[编辑] 附註

  1. ^ 陶理博士,《基督徒二千年史》,(香港:海天書樓有限公司,2004),368。
  2. ^ 李振群,《透視2000(卷三)宗教改革與近代教會加拉太書導論》,(香港:校園書房出版社,2000),17-23。
  3. ^ 《罗马书》第1章第17节

[编辑] 參考文獻

  1. 麥格夫(Alister E. McGrath)。《宗教改革運動思潮》,蔡錦圖、陳佐人譯。香港:基道出版社,2006。
  2. GOODTV好消息衞星電視台網站http://www.goodtv.tv/default.phtml。查詢日期2007年12月18日。
  3. 奧爾森(Roger E. Olson)。《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台北:校園出版社,2002。
  4. 雷雨田、伍渭文主編。《路德文集.第一卷》。雷雨田、劉行仕譯。香港:路德會文字部,2003。
  5. 《獨者-台灣基督徒思想論刊》。台灣基督徒學會,2007春夏,第十三期。
  6. 陶理博士主編。《基督教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譯。香港:海天書樓有限公司,2004。
  7. 翼報網站>書香處處>馬丁路德-于中旻: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liter/philwest/luke_yu.htm。查詢日期:2007年12月18日。
  8. John McManners。《牛津基督教史》。程亦赤、袁鷹校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9. 楊慶球。《馬丁路德神學研究》。香港:基道出版社,2002。
  10. 保羅‧阿爾托依茲(Paul Althaus)。《馬丁路德神學》,段琦、孫善玲譯。台北:道聲出版社,1999。
  11.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路德語粹》。克爾編訂。台北:道聲出版社,1975。
  12. 王神蔭,《聖詩典考》,(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55。
  13. 陳康,《崇拜與聖樂》,(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
  14. 赫士德(Doald P. Hustad),《當代聖樂與崇拜》,謝林芳蘭譯,(台北:校園出版社),1998,221。
  15. 卓忠敬總編,《聖詩史源考》,(台北:門徒出版社),1981,453。
  16. 羅炳良,《聖樂綜論述(一)》,(香港:天道書樓),1994,135。

[编辑] 参看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