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烏教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里烏教派(Arianism,或稱亞流主義學派、阿里烏主義、亞流主義、亞流派),是由曾任亞歷山大主教的阿利烏(或譯亞流)所領導的基督教派別,根據《聖經》所載主張耶穌次於天父和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富。在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目录 |
[编辑] 阿里烏教派的由來
我們的神是「三位一體」的神,也就是--聖父、聖子、聖靈同尊同榮的神,這是我們現在在信仰中都接受的一項不變真理,但是遠在第四世紀初期時,在基督教歷史中產生了對三位一體神的不同解釋、看法的異端,例如當時有兩大互相敵對的神學派系:「亞歷山大城」派系和「安提阿城」派系。
屬於安提阿派系的亞流,他擔任過亞歷山大城一個教會的長老,他起先跟隨在安提阿著名學者路迦諾門下學習,亞流派的人他們很看重基督的人性,但他卻完全否認基督的神性。亞流他認為聖子是受造物中的第一位,祂不是神也不是人,祂是神跟人中間的媒介。而亞歷山大派,他們認為聖父、聖子及聖靈都是同一位神,但在不同時期,就會表現出不同的三種位格。[1]
[编辑] 阿里烏教派的內容
阿里烏教派於318年或320年公開發表主張,強調基督既不是真神,也不是真人,是天父與人之間的半神(Semi-god),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阿里烏堅持基督在各方面都與天父的本體和特性不同,基督也與人不同,基督沒有人的靈魂、耶穌次於天父,是受造物、聖靈更次於聖子和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產。其主張的《圣经》根據有《旧约·箴言》8:22:「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另外在《新约·約翰福音》14:28記載,耶穌曾說:「因為父是比我大的」。這些經文都是此派別主張的基礎。
這樣的爭辯,前後共花費了六年的時間去討論。亞流之後也跟隨過在260年至271年當過安提阿主教的薩摩撒他人保羅的門生。薩摩撒他人保羅可以稱的上是影響亞流思想很深的人,亞流是很關心「上帝合一」的,他認為只有聖父不是受造的,而聖子及道都是受造的。此外,因為亞流受到希臘化思想的影響,他認為上帝本身不能去創造物質的世界、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實在是遙遠到人無法與上帝有任何的互動及往來。亞流對聖子的看法是:他認為耶穌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他認為耶穌擁有的只是一個人的「肉體」,但卻沒有人的「靈魂」在當中。而「道」,就是進入耶穌的裡面來代替所欠缺的人的靈魂。[2]
整體看來,亞流他堅持否認耶穌的神性,他相信的是神的兒子是神所創造的,不可能是自有的,因此,聖子是一個可以改變的受造者而不是神。而耶穌,是因為他有一些好的行為,所以聖父才賦予祂神性。基本上,亞流認為基督與聖父並不是屬於「同質」,且聖靈是屬於更小一點的,因為祂是由於道而生的。
[编辑] 亞流派帶出的影響
亞流的主教亞歷山大不認同亞流的看法,所以他召開會議想要對外宣稱亞流派是異端,之後,在318年,君士坦丁大帝因為亞流和亞歷山大之間的不睦而大大不悅,他特地寫了信去責備他們雙方,但這封信並沒有帶出任何解決之道,反而是造成後來在325年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的原因。[3]
[编辑] 爭鬥
阿里烏教派的主張,導致當時的基督教會陷入劇烈爭辯達百年之久,其主張與當時教會內另一派別相對。當時反對阿里烏教派主張的有著名教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亞他那修主張基督是與父同本體、同永恆、同等,聖子是永在,完全不是被造。著名教父俄利根提出聖子「與父同永」,以「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的關係。由於兩派的神學上的嚴重分歧,此神學爭論便發展至無休止的論戰。
公元320年左右,亞歷山大教會召開宗教會議,可惜會議無果。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以解決此神學爭論。在君士坦丁皇帝的要求之下,會議採納了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所倡議的關鍵性字詞--「聖子与聖父同質」(homoousia)。結果,會議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影響和監督下,全體主教簽署通過《尼西亞信經》。當時主教們承認:「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並非被造,與父同質。」沒有簽署的兩位主教與阿利烏被驅逐,阿里烏教派被斥為異端。在會議結束後,東方教會的主教們多數因大公會議中採用了關鍵性字詞--「聖子与聖父同質」而拒絕《尼西亞信經》。大公會議沒有止息爭端,耶穌與天父的爭論仍持續。
公元328年,亞他那修接任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主張“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神聯合”、“基督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和“基督與父同質的”。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結束了阿里烏的流放,並恢復其職。其後,亞他那修更被流放高盧。君士坦丁大帝在優西比烏的影響下,將《尼西亞信經》的捍衛者馬爾塞魯以散布異端的罪名撤職。在君士坦丁大帝隨後在神學態度的變更和其後繼位的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支持下,阿里烏教派的勢力得以保存。
直到公元380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召開,聖靈被接納為三位一體的神格,阿里烏教派再次被斥為異端。此時,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基本上巳確立為正統教義。阿里烏教派從此大勢巳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後在公元7世紀,當時在伊比利亞半島最後一位信奉阿里烏派的君主改信天主教後,阿里烏派在歷史上完全淡出。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參考來源
- 三位一体的概念及其来龙去脉(四)
- 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二】
- 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叁】
- 中國大百科:基督教異端派別
- 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7-5004-0762-9
- 教會歷史 道聲出版社 谷勒本著 李少蘭譯
- 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 校園出版社 祁伯爾著 李林靜芝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