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首都(首府) | 甘托克 | |||
官方语言 | 藏语、尼泊尔语 | |||
面积 | 7,096平方公里 | |||
人口 | (2005年) 59万4056 人 | |||
人口密度 | 75 人/平方公里 | |||
识字率 | (2001年) 69,68 % | |||
男 | 76,73 % | |||
女 | 61,46 % | |||
行政地位 | 邦 | |||
锡金(藏文:འབྲས་ལྗོངས་;威利:'bras ljongs,意为“米之谷”;尼泊尔语:सिक्किम,拉丁字母转写:Sikkim),原为世袭君主国,1975年被印度吞并为一个邦。人口約60萬,是印度最少人口的邦。該邦在印度各邦中的土地面積大小排名爲倒數第二,僅大於果阿邦。
目录 |
[编辑] 历史
在中国古代书籍中,过去的锡金多被记载并称为哲孟雄(藏文:འབྲས་མོ་ལྗོངས་;威利:'bras mo ljongs;藏语拼音:Zhaimonjong;其他:Dremojong)。尼泊尔人移居于此称之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称为登疆,意为稻米之谷。远在7世纪,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纪时,哲孟雄成为独立的部落,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
[编辑] 纳穆加尔王朝成立
1642年,菩提亚族的蓬楚格.纳穆加尔(Phun-tshogs rNam-rgyal)建立了纳穆加尔王朝,自称法王(Chos-rgyal),锡金成为世袭君主国。蓬楚格.纳穆加尔是来自西藏康巴地区的菩提亚(Bhotiya)贵族,在宁玛派(红教)传教士的支持下降服了锡金土著雷布查族势力。
[编辑] 尼泊尔入侵錫金
1700年尼锡战争爆发,尼泊尔的廓尔喀军队入侵锡金,攻占锡金當時的首都拉达孜(Rabdentse),锡金国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热日宗的春丕谷避难,作为宗主的达赖喇嘛将此地赐给他使用,这也就是后来的亚东。
廓尔喀军队继续向西藏推进,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并洗劫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结果达赖与班禅向清政府请求援军。
[编辑] 中國出兵援助錫金
当时的乾隆皇帝先后两次用兵,最后由福康安和海兰察统率清军于1791年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击至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郊。廓尔喀军队在挫败清军前锋获得小胜后请降,从此成为中国的藩属,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件。
清军击退尼泊尔后锡金本欲收复其失土,但这时尼锡战争中假意援助锡金的不丹军队突然攻击锡金,导致本来就已经被廓尔喀人打得溃不成军的锡金腹背受敌,结果锡金在提斯塔河(Teesta)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仍然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东的领土则被不丹占领,锡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领土,比现在的锡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区域。
[编辑] 英國入侵锡金
1861年,迫使錫金簽訂條約,將錫金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
1888年,英國出兵西藏,攻占隆吐山、亞東等要隘。中國清廷一意妥協,速派駐藏幫辦大臣昇泰前去議和。
1890年3月17日,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爾各答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共八款。主要內容為:清廷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劃定中國和錫金的邊界,游牧、通商等問題,留待日後再議。由此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而後在1893年12月5日又簽訂了《中英藏印續約》,解決游牧、通商等問題,
19世紀,大批尼泊爾人受英國殖民政府之鼓勵而開始移居錫金南部,之後被稱為錫金-尼泊爾人。他們砍伐森林,開墾稻田。
[编辑] 英國人把政權交還锡金國王
1918年,英國殖民者把政權交還給塔希‧納姆伽爾國王。塔希國王實行許多經濟和社會改革,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徹底檢查稅收制度,廢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職能,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编辑] 印度入侵锡金
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受印度扶持的锡金国家大会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同年5月9日,国家大会党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锡金王族强烈反对,群众运动也日渐兴起。
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锡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
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等大权。
1968年8月,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
1974年6月20日,锡金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同年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
[编辑] 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1975年,印度军队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软禁了锡金国王。同年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国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举行全民投票,决定锡金的未来,过后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
1982年1月29日,锡金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dpal-ldan don-grub rnam-rgyal)在美國纽约逝世,王储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dbang-phyug bstan-vdzin rnam-rgyal)即位,成为锡金第13世国王,他宣布印度对锡金的吞并是非法的。
印度政府收回锡金后恐锡金会再独立(一旦锡金独立势必靠向中国),所以每年都拨一笔补助款项给锡金,以拉拢锡金的向心力,所以一般说来锡金要比近邻孟加拉富有,生活水平也较高。
[编辑] 地理
[编辑] 地理位置
[编辑] 地形
境内多山,平坦地区很少。最低處海拔約700英尺,各地海拔差异大。全境西、北、東三面被高山圍繞,如馬蹄形。東部是棟基亞山脈,西部以辛加利山脈與尼泊爾為界,辛加利山脈上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公尺,位於尼泊爾和錫金的邊界線上。
全境為蒂斯達河流域,蒂斯達河被視為錫金的「生命線」。
[编辑] 气候
因各地海拔差异大。气候差异亦大。全境除北部边境地区外降水充沛,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通常每年10月到次年2月屬於晴朗天氣,而3月會開始出現雷暴雨迹象,到了6月至9月則由于西南季候風的存在而多轉變為雨季。
[编辑] 人口
年代 | 人口 |
---|---|
1981年 | 31萬5692人 |
1997年 | 50萬人 |
2001年 | 54萬0493人 |
2005年 | 59萬4056人 |
[编辑] 民族
錫金的民族主要包括尼泊尔族移民(占人口75%)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如菩提亚族(Bhutias,又稱錫金族)、雷布查族(Lepchas)、藏族等等。
雷布查族是錫金最早的居民,屬蒙古人種。在8世紀前,他們就生活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山坡地帶。
菩提亚族最初居住於西藏一带,因在17世紀建立了錫金歷史上的首個王國而成為當地的早期統治者。
而尼泊尔族移民則是在19世紀錫金淪為英國殖民地時,因為開發需要才被英國殖民政府大量引入到锡金南部的。
[编辑] 语言
在锡金,尼泊尔语主要是当地各个不同民族或部落之间的沟通用语;而作为印度国民成员之一,大部分的锡金人也都同时通晓印地语和英语这两种官方语言。除此之外,包括锡金语(Dranjongke,即菩提亚语<Bhutias>)和源于不丹的宗喀语在内的其它藏缅语族下的各个语种或方言,也是其相应各民族的使用语言。
[编辑] 宗教
錫金族人大多數信奉藏传佛教(又稱喇嘛教)而尼泊尔族人(當地移民)則大部份信奉印度教。另外,雷布查族人當中大多數信奉天主教,小部分信奉基督教。
[编辑] 经济
錫金經濟以農業為主,90%人口從事農業,而政府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森林資源和運輸業。旅遊業也很重要。矿物资源主要有:铜、褐煤、铀、黄铁、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铜和褐煤蕴藏量丰富。森林面积占国土的36%。林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名贵药材,如麝香、鹿茸、天麻和贝母等。
貿易對向主要是印度各邦,產品一般為木材、草藥、銅、石墨和水果罐頭。
[编辑] 农业
錫金經濟以農業為主,生产稻谷、玉米、青稞、姜、马铃薯、小豆蔻、蘋果、橙、蘭花、茶等。是世界主要小豆蔻出口地之一,年产量约2000吨。
[编辑] 林業
[编辑] 畜牧业
[编辑] 能源
由于年降雨量豐富,且河流落差大,是以水力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水电站15个。
[编辑] 工业及手工业
現有肥皂、皮革、火柴、纺织、水果加工、酿酒等工业。主要的手工業是造紙業、銀器加工、織毯等。
[编辑] 交通
交通以公路為主,全邦公路20餘條,總通車里程約1500公里,其中500餘公里為柏油路面。
[编辑] 锡金王国国旗
[编辑] 国旗意涵
锡金国旗旗地为白色,四周有红色宽边,旗面中央是一个法轮。锡金被称为“山顶王国”,国旗四周的红边象征这个国家周围由 巍峨雄壮、起伏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环绕;法轮是佛教的圣物,既表示锡金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家,又象征世间万物轮转相传,繁荣进步。
[编辑] 中国与锡金的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这态度直到2003年,中國總理溫家寶與印度總理瓦傑帕伊會面期間,态度才有所改變[1]。2005年开始,中国出版的地图上已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2]。
[编辑] 参考文献
- ^ (简体中文)zh-hans:“;zh-hant:「2003年6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zh-hans:”;zh-ha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03年6月25日.于2008年2月12日查阅.
- ^ (简体中文)zh-hans:“;zh-hant:「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互作调整zh-hans:”;zh-hant:」,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4月18日.于2008年2月12日查阅.
[编辑] 外部連結
印度行政區劃 | |
---|---|
邦: 安得拉邦 | 阿鲁纳恰尔邦 | 阿薩姆邦 | 比哈爾邦 | 恰蒂斯加爾邦 | 果阿邦 | 古吉拉特邦 | 哈里亞納邦 | 喜馬偕爾邦 | 查謨-克什米爾邦 | 賈坎德邦 | 卡納塔克邦 | 喀拉拉邦 | 馬哈拉施特拉邦 | 中央邦 | 曼尼普爾邦 | 梅加拉亞邦 | 米佐拉姆邦 | 那加蘭邦 | 奧里薩邦 | 旁遮普邦 | 拉賈斯坦邦 | 錫金邦 | 泰米爾納德邦 | 特里普拉邦 | 北阿坎德邦 | 北方邦 | 西孟加拉邦 | |
聯邦屬地: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 昌迪加爾 | 達曼-第烏 |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 | 拉克沙群島 | 本地治里 | |
國家首都轄區: 德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