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州古称吴,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蘇州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200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160814人,其中市辖区2301497人,2006年全市出生人口46325人,出生率为7.57%,全市人口自然增长7214人,增长率为1.18‰;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苏州 | |
---|---|
目录 |
[编辑] 行政区划
[编辑] 历史
[编辑] 春秋战国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商末太伯奔吴,建句吴国,设都吴城。
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都,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城,部分史学界人士认为阖闾城就是苏州。今天的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顾颉刚认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吴国又重用孙武,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北上伐齐,称霸中原。前496年,阖闾葬于虎丘。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苏州又成为越国都城。前306年,楚国灭越国。
[编辑] 从秦汉到隋唐
前222年,秦始皇灭楚后,置会稽郡,领县26(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郡治吴县。
前209年,项羽在此起义,几年后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会稽郡归属汉朝。次年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吴。
三国属吴。南朝置吴州。晋代,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士绅举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苏州,并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 ,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修筑连接苏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编辑] 宋元明清
宋朝(960年-1279年)在苏州置平江府,为浙江西道治所。当时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著称。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庙、创办府学,此后,苏州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毁坏并屠杀该城,战后不久得到恢复。
1275年,蒙古军队占领苏州。元改平江路。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路为隆平府,都治苏州。
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攻破苏州,张士诚投降。明改苏州府,直隶南京。但摧毁了城中心的皇城。明时管理南直隶长江以南部分的应天巡抚驻紮在苏州。
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这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明清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苏州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税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苏州的地价水平也高居全国之首。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计在50万到100多万,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所谓“苏州以市肆胜”。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明代,苏州被列为全国16个大城市之一[1]。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的浏河(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上海(通过苏州河联系)。
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1911年)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的士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苏州经历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建有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被辟为商埠,城南还设立了苏州日租界,但该租界始终未繁荣起来,只是后来在界内开办了瑞丰丝厂。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以后,阊门外石路地区一度有所恢复,1937年抗日战争中又受到重创。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凇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创办事业,苏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状元陆润庠创办的苏纶纱厂。
[编辑] 中華民國以后
- 1912年,废府留吴县。
- 1928年,设立苏州市,市辖范围在原吴县城区范围内。
- 1930年,撤销苏州市,原苏州市辖区并入吴县。
- 1937年,汪精卫统治时期,将江苏省会从镇江迁到苏州。
- 1949年,苏州设市,属于苏南行政公署(省级)管理。
- 1953年,苏南行政公署、苏北行政公署和南京直辖市合并,成立江苏省。下设苏州市(省辖)和苏州专区,苏州专区辖1市(常熟),9县(常熟、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震泽),专署驻苏州市。
- 1956年,将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原辖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入苏州专区。
- 1958年,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武进县划归常州专区。
- 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
- 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
- 1962年,苏州市仍改为省辖市。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
-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苏州市辖1市(常熟)5县(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
- 1986年,沙洲县改设张家港市(县级市)。此后昆山、吴江、太仓和吴县陆续改设县级市。
- 1992年,苏州市开始开发西部新区,建立苏州高新区(简称苏州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
- 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拥有部分立法权。
- 1994年,苏州在东郊的娄葑、跨塘、斜塘、唯亭、胜浦5个镇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立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简称"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级开发区)。
-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遗产。
- 2001年,撤销县级吴县市,改设吴中区和相城区。
[编辑] 1949之後行政长官
- 惠浴宇(1949年4月~1949年8月)
- 王东年(1949年8月~1952年12月)
- 李芸华(1952年12月~1960年12月,期间名称有变化)
- 焦康寿(1960年12月~1965年8月)
- 朱亚民(1965年8月~?)
- 华林森(1967年2月~1968年3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向孝书(1968年3月~1969年8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曲言斌(1971年2月~1975年2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刘伯英(1975年11月~1977年3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贾世珍(1977年3月~1981年1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方明(1981年1月~1984年7月)
- 段绪申(1984年7月~1986年1月)
- 俞兴德(1986年1月~1989年10月)
- 章新胜(1989年~1997年)
- 陈德铭(1997年12月~2000年12月)
- 杨卫泽(2001年1月~2004年11月)
- 阎立(2005年1月~、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任"代市长")
[编辑] 地理气候
[编辑] 地理
苏州处太湖平原,沿江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编辑] 气候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5℃,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编辑] 环境问题
[编辑] 水污染
- 2007年全国蓝藻因水体富养(主要是氮、磷过多)而爆发,俗称水华,苏州未能幸免。太湖水华颇为严重,但据称属无锡管辖的湖区更是影响了当地的供水。市区内,如胥江亦有轻度水华,但到9月份已基本消除。然而一些小池塘以及河湖的角落边缘,由于缺少与大水域的交流,其内的水华狠严重,却无人治理。
[编辑] 文化
[编辑] 历史文化
据考古资料,苏州人类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三山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聚居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开创了比较发达的远古文明。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经济中心,秦汉六朝时有“江东一都会”的称誉,唐代时是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宋代时开始流传“上有天堂、下在苏杭”的俗语,元代时“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明代时是江南一大都会,清代时又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
苏州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桃花流水鳜鱼肥”、“夜市买菱藉,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在世人的心目中,苏州就是“鱼米之乡”的代名词。
苏州养蚕缫丝源远流长,一向是我国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宋元以来为全国织染中心之一,明代的苏、松、湖一带出现了“衣被天下”的局面,清代丝织作坊大多集中在苏州东北城区,故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说法。这些丝绸产品织工清细,色泽艳丽,不仅风靡全国,而且远销海外,又为苏州赢得了“丝绸之府”的美称。
苏州所产的刺绣、木刻年画、苏扇、缂丝、琢玉、剧装、乐器等手工艺品闻名中外,现有7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3个省级特色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有18个项目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苏州现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9个古典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
苏州人文荟萃,贤能辈出。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有影响、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当代各个领域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历史上曾出过51名状元,尤其是清代出了26名,占到全国近四分之一。苏州遂又有“状元之乡”的美名。
[编辑] 戏曲
[编辑] 工艺品
[编辑] 交通
[编辑] 水运
古代,京杭运河就从苏州纵横贯境。有内河航道2700餘千米。,构成水陆交通动脉。
[编辑] 国际飞船
[编辑] 市区内交通
- 公交车
- 苏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苏州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苏州市吴中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苏州市交通旅游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苏州市高新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苏州市相城区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 出租车
- 苏州轨道交通
苏州轨道交通目前近期规划4条线路,其中1号线和2 号线已通过国家批准。苏州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
[编辑] 长途交通
[编辑] 市内高架快速路网
[编辑] 市域高速公路
[编辑] 蘇州相關人物(部分)
-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孔子弟子
- 范仲淹(989年-1052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范成大(1126年-1193年):诗人
- 蒯祥(1398年—1481年):著名工匠
- 唐寅(1470年—1523年):画家
- 文徵明(1470年—1559年):画家
- 冯梦龙(1574年—1646年):文學家、戲曲家
- 钱谦益(1582年—1664年):文学家
-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 毕沅(1730年—1797年):史学家、经学家、政治家
- 顾颉刚(1893年—1980年):历史学家
- 叶圣陶(1894年—1988年):作家、教育家
- 嚴家淦(1905年—1993年):政治家
- 吴健雄(1912年—1997年):物理学家
- 要看更多蘇州人物,請参照按出生年代排列的苏州相关人物列表
[编辑] 教育
[编辑] 中学
[编辑] 高校
[编辑] 宗教
见苏州宗教
[编辑] 社会团体
- 苏州市医学会
- 苏州市心理学会
- 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
[编辑] 饮食及土特产
[编辑] 土产
[编辑] 百年老店
-
-
- 黄天源
- 采芝斋
- 松鹤楼
- 得月楼
-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谚语
旅游方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园林甲天下"
农业方面:"苏湖熟,天下足。"
古代工业方面:"南苏州,北潍县。"
[编辑] 参考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行政区划(省会:南京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