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编辑] 生平
生於徐州,隔年(990年)父親不幸逝世,母親謝氏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范仲淹後來在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范仲淹知道自己身世之後,便辭別母親,一個人去南京唸書。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任命爲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接著把母親接回來贍養。
在宋仁宗亲政时期担任右司谏一职。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與韓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协助夏竦平定叛乱。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夏軍私相告誡說:“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慶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组成政治小集团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当时所谓“庆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风範。后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的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欧阳修尝称漁家傲为“穷塞外之词”[1]。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