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黎利 - Wikipedia

黎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太祖
姓名 黎利
廟號 太祖
諡號 統天啟運聖德神功睿
文英武寬明勇智弘義
至明大孝高皇帝
陵墓 永陵
政權 後黎朝
在世 1385年-1433年
在位 1428年-1433年
年號 順天

黎利越南語Lê Lợi1385年1433年8月22日),越南後黎朝開國皇帝,后人尊之為黎太祖Lê Thái Tổ)。他以驅逐中國明朝的統治,使越南取得再度獨立而聞名。

黎利生于越南清化地區,在他的青年時期,越南原是獨立國家。但在15世紀初,越南內亂,中國明朝於1407年乘機出兵,佔領越南,使之短暫亡國。黎利對明朝的佔領及統治極為不滿,便於1418年發動起義。經過十年的抗明戰爭,黎利終於驅逐明軍,使越南重新成為獨立國家,並且建立後黎朝(1428年-1789年)的統治。

目录

[编辑] 早年事歷及抗明戰爭

[编辑] 家世及早年事跡

黎利來自越南清化省梁江藍山鄉的一個豪族家庭。據史書所說,黎利的三世祖黎誨遊經這裡時,認為必是佳處,於是定居,三年後發展成可觀的產業,從此「世為一方君長」。到黎誨的兒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繼承家業時,已經是「有眾至千餘人」的巨賈了。[1]

1385年9月10日[2]陳廢帝昌符九年農曆八月初六日),黎利出生於雷陽主山(父親是黎汀的次子黎曠,母親是雷陽主山人鄭蒼)[1]。在他年輕時,陳朝政局正日走下坡,並發生了胡季犛及明朝派軍攻越的事變。

胡季犛覆亡、明朝佔領越南之際,黎利對明朝的態度,中越兩國的歷史文獻,說法略異,而分歧主要在於黎利有否出任過明朝的官職。越南文獻指黎利面對明朝各種計謀、誘惑下,仍然不為官爵所動;《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明據越南後,對當地人採取了勞役及招降兩種手段,而黎利則「不為官爵所誘、威勢所怵,明人巧計百端,終不致也。」[1]其後感到後陳朝的抗明活動無望,便「晦迹山林,潛心韜畧,延攬智謀之士,招集流離之民」[1],以密謀反明。但 中國文獻卻指黎利降明後任官另有所圖;《明實錄》中載:「利初從陳季擴反,充偽金吾將軍,後束身歸降,以為巡檢,然中懷反側。」[3]這段文字提出黎利曾向明投降,並獲授官銜,而暗中有所圖謀的說法。

對於以上兩種說法,現時仍未有定論,但黎利本人亦曾說過一句值得注意的話。他曾向大臣們憶述,當初明朝統治越南時,他曾「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禍,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義兵之舉,朕實出於不得已焉耳。」[4]

[编辑] 藍山起義

黎利不滿明朝的統治,便隱居山林,廣交豪傑之士,召募流亡群眾。到1418年2月份[5](明永樂十六年農曆正月),黎利決定在藍山鄉起兵反明,自稱「平定王」。[6]當時,除黎利外,還有潘僚、鄭公證、黎餓等起義軍,但維持不久,便被明軍所擊破。[7]

明軍獲悉黎利起義,便派馬騏領兵征討。黎利引誘敵軍到洛水(清化錦水),用伏兵將之擊退,這是黎利最初嚐到的勝果。其後,黎利移軍至靈山(據陳仲金考證,至靈山在清化境內),途中遭到明軍追擊,被俘獲了不少軍民及家屬。黎利便率殘兵駐紮至靈山。[8]此後,從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至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黎利以至靈山、藍山鄉等地為為主要據點,多次領兵與明軍交戰,各有勝負。期間,黎利得到重要開國功臣阮廌的歸附。[6]

[编辑] 軍勢壯大

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黎利聽從黎隻「乂安險要,地大人眾,……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的建議,[9]向該區步步進迫。1425年(明洪熙元年)行軍期間,黎利得到沿途百姓的支持,便順勢約法三章,宣佈:「民苦於虐政久矣,凡所至州縣,秋毫無犯,非偽官(明朝官府)之牛穀,雖甚饑困,不得濫取。」憑著嚴格的軍紀,黎利軍所到之處,都得到群眾響應,「相與併力圍乂安城(今乂安省興原縣)」。雖然明軍尚能堅守該城,但轄下地區,已被黎利佔領[10]

由於明軍主力集中在乂安城,其他地點防務較弱,黎利便轉移視線,攻克新平、順化等地。當時,黎利軍已佔領了南部的國土(相當於現今越南中部),便向北出兵東都(今河內)1426年10月及11月間(明宣德元年,農曆十月),在重要戰役崒洞之役中,黎利軍重挫明軍,迫使明朝的軍事力量只限於幾個被包圍的城市。[11][12][13]

※據《大越史記全書》,崒洞之役中,黎利軍僅以數千銳卒,擊敗了明朝十萬軍隊。陳仲金懷疑這是越南史官的有意偏袒,未必與史實相符。

[编辑] 擊敗明軍

在黎利軍勢力日益壯大的同時,明征夷將軍王通向黎利求和,黎利最初亦同意的。但王通暗中向明廷求援,黎利便繼續派軍攻擊明軍的各個駐守城市。[14]

明室了解到戰況不利,便派柳昇為主將(又作「柳升」[15]),率十萬軍隊南下剿亂。1427年10月(明宣德二年農曆九、十月間),柳昇進入越南,開始攻擊黎利軍隊。黎利便向部下們作出指示:「今柳昇之來,途路遼遠,人必疲勞,吾以逸待勞,蔑不勝矣」[16],下令軍士們邊戰邊退,將敵軍徐徐地引入腹地,並在適當地方設伏。明將柳昇到這時仍大意輕敵,只親自帶領100騎兵追趕黎利軍隊。到達支棱(位於諒山省)的泥濘地時,明軍由於移動困難,黎利的伏軍乘機施襲,於是在馬鞍山(又名倒馬坡)擊殺柳昇。明軍由於主將陣亡,全軍敗退,黎利再派軍大舉追擊,於是獲得大勝。此次決定性的戰役,迫使明軍不得不議和。[17][18][19]

戰事大致平息後,1427年(明宣德二年)農曆十一月,黎利派出使節入明,要求冊封陳暠(黎利所立的傀儡君主)為王[20],明隨即封陳暠為「安南國王」,征夷將軍王通領兵撤退,整場抗明戰事至此告終。

[编辑] 用兵之道

黎利能夠長期與明周旋,甚至能成功驅逐明軍,這與他的用兵之道,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用兵設伏出奇,避實擊虛,由於在與明軍的每次對陣中,明軍往往都有著兵員龐大的優勢,但同時亦由於行軍遙遠,軍士無法在最佳狀態下作戰。黎利曾經說過:「彼眾我寡,彼勞我逸,兵法所謂,勝敗在將,不在乎眾寡。今彼軍雖眾,而吾以逸待勞,破之必矣。」[21]因而從藍山起義開始,黎利就經常採用迴避與伏擊相結合的戰術。在崒洞之役及支棱之戰中,黎利正是憑著這個戰略取勝。

黎利對於部下的紀律和團隊精神十分重視,故此管理得相當嚴謹。他曾頒下「軍憲十條」,軍士們必須遵守,內容是:

  • 軍中諠譁。
  • 軍中虛驚,妄言禍福,以搖動軍情。
  • 臨陣聞皷聲,見指旗而佯為不聞不見,逗遛不進。
  • 臨陣見止軍之旗,聞止軍之鑼而不止。
  • 聞退軍之鉦而強不退。
  • 防直不勤,或熟睡不守,離伍潛回。
  • 耽惑女色,私放妻黨,而不當軍役。
  • 賣放軍人及影蔽而不著軍籍。
  • 以私好惡而顛倒人之功過。
  • 與眾不和,姦惡偷盜。

以上十條,犯者斬。[22]

黎利又對所有文武官員申示三條戒文:「一、勿無情;二、勿欺慢;三、勿奸貪。」[22],紀律嚴明令黎利軍隊能夠以寡敵眾。

[编辑] 治理國家

[编辑] 《平吳大誥》及即皇帝位

戰事完結後,由阮廌起草《平吳大誥》,以宣示復國成功以及黎王朝成為大越國家的新統治者。該誥文稱,以往「因之煩苛,致使人心之怨叛,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惡黨懷奸,竟以賣我國」的國家亂亡時代已經過去,現已進入黎王朝「一戎大定,迄成無競之功,四海永清」的新紀元。該文發表的時間,《大越史記全書》將之記在明宣德二年農曆十二月十七日(若按西曆計算,則是1428年1月3日)黎利軍與明軍達成和議之後。[23][24]

黎利自立為帝前,先除去陳暠。陳暠是在1426年(明宣德元年)被黎利擁立的傀儡君主。據《大越史記全書》所說,陳暠原叫胡翁,是「丐者之子」,「假稱陳氏之後」。黎利擁立陳暠的原因,是由於黎利在起義時鑑於「人心思,故立之以從人望」,並且「欲籍辭以應明人」。黎利驅逐明軍後,便先殺陳暠,然後登基稱帝。關於陳暠的死因,一說是他深知國人不服,遁逃時被朝廷所獲,便飲毒藥而死;一說是他「潛駕海船而卒」;一說是潛逃時被黎利令人追殺;一說是黎利曾說「我以百戰得天下,而暠居大位」,陳暠在驚惶下潛逃,最終被黎利追殺。[25]

1428年(黎順天元年,明宣德三年)農曆三月十五日,黎利在東京(河內)即位,改年號順天,建國號大越,都東京(今河內)。[26]

[编辑] 國內的施政

  • 教育方面,黎利政府在京師設國子監,在地方各府路設學堂,教授儒學。舉辦科舉,文武官員四品以下者,須經明經科考試,文官考經史,武官考武經。又在各路開明經科試,以招攬人才。而人士,亦須經過自己所屬宗教的經典考試,合格的可作僧侶道士,不合格的勒令還俗。[27]
  • 律令方面,黎利按照中國唐朝的刑律定出新律法,有笞、杖、徒、流和死等刑罰:
    • 笞刑:分成五等,自10鞭至50鞭。
    • 杖刑:分成五等,60至100杖。
    • 徒刑:分成三等,有犒丁、象坊兵、屯田兵。
    • 流刑:分成三等,即流至近州、流至遠州及流至外州。
    • 死刑:分成三等,即絞刑斬首、梟首示眾、凌遲處死。
    • 若果是功臣、官員、軍民、老人等有罪,以及自行投案的,則可依次減刑或酌情減刑。
  • 法律方面,黎利以嚴刑峻法的手段,致力打擊游手好閒、圍棋賭博、不務正業之徒。如賭博則刖手三分,圍棋則刖手一分;無故群聚飲酒茶者,杖100,收容此等歹徒者,亦有罪,但量刑時減罪一等。[28]
  • 地區建置方面,黎利將全國分為「海西」、「清化」、「乂安」、「新平」及「順化」五道,各道設有「總管」及「行遣」,分掌軍民簿籍。而在基層的地區建置上,「大社」(百人以上的村社)用三人為社官、「中社」(五十人以上的村社)用二人為社官;「小社」(十人以上的村社)用一人為社官。社官負責管理社內事務。[29]
  • 土地制度方面,黎利設立均田法,緩和貧富不均,鑑於不少「無功之輩」佔有過多田土,而曾參予開國戰爭的兵士則無地可耕,於是制定均田法,將公有田地分給上自大臣,下至老弱孤寡之人,以放緩貧富懸殊的現象,讓各階層的人都有田可耕。[29]
  • 軍事方面,當抗明戰爭結束後,黎利決定裁軍,從原本佔領東都時的25萬人,減至10萬人作防衞,其餘歸農。又將全軍分為五番,只留下一番執勤,其餘四番歸農,輪流執行。[30]而黎利統治期間,越南仍有零星的叛亂,如1430年(黎順天三年)農曆十一月,太原省石林州爆發了閉克紹、農得泰的叛亂,黎利便親自征討,至次年農曆二月平定。[31]
  • 黎利生性猜忌,即位後就殘殺功臣,功臣陳元扞、范文巧等都因讒言中傷而獲誅。[32]

[编辑] 對外關係

  • 對明朝的關係:黎利驅逐明軍後,便遣使入明,爭取得到明朝冊封為安南之主(亦意味著要求明朝承認黎利的自立及對越南的統治)。起初,明政府仍有所依違,遣使要求黎利在國內訪尋陳氏子孫為王,經過數次使者往還後,到1431年(黎順天四年)農曆正月,黎利的使節向明廷陳述已「大集國人,遍求陳氏子孫,的無見存」,明廷便只好尊重黎利握有政權的事實,遣使命他「權署安南國事」,又封為「安南國王[31],規定每隔三年向明朝貢一次,每次朝貢必鑄金人兩尊,稱之為「代身金人」。
    陳仲金認為,兩尊「代身金人」可能是為支棱之役中被殺的柳昇與梁銘兩位明將抵命。至於黎利的求封,陳仲金作出如下的解釋:「因為我國與中國相較,大小懸殊,且孤身隻影獨處南方,全無羽翼屏障,這樣一味敵對抗拒,不肯低下一點,則永無寧日。雖表面上屈居中國之下,但其實內裡仍然保持自主,中國人並不干涉我國內政。這也是一種機智巧妙的外交,可使國家獲得安定。」[33]
  • 對其他中南半島民族的關係:
    • 占人:早在黎利稱帝之前,1427年(明宣德二年)農曆七月,占人到來進貢方物(土產),黎王朝政府與占人開始有了接觸。[34]
    • 哀牢在抗明戰爭期間,黎利曾與哀牢結好。但在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農曆十一月,黎利與明軍交戰時,遭到哀牢的突襲。其後,黎利的一名極為愛重的侄兒黎石,亦遭哀牢軍擊斃。[21]到後黎朝已有了統治基礎後,1432年(黎順天五年)黎利便攻打哀牢。[35]
    • 忙禮州、復禮州:黎利於1432年(黎順天五年)農曆正月,攻打忙禮州;當年的農曆十一月又征復禮州。[35]

[编辑] 黎利曾使用的稱銜

黎利一生中,曾擁有過多個稱銜:

  • 平定王:從1418年(明永樂十六年)到1427年(明宣德二年)的「抗明十年」期間使用。[6]
  • 皇帝1428年(黎順天元年)農曆三月十五日,黎利即位,建國號「大越」時開始使用。[26]
  • 順天承運睿文英武大王1428年(黎順天元年)農曆三月開始,黎利「凡有大赦詔令」時,便使用這個稱銜。[26]
  • 藍山洞主1428年(黎順天元年)農曆三月黎利開始使用的[26]後來黎利下令編修《藍山實錄》時,使用了「藍山洞主」的名義作序。[35]
  • 安南國王1431年(黎順天四年)農曆正月,明朝命黎利「權署安南國事」,封為「安南國王」。[31]

另外,黎利規定,黎氏朝廷的中央文武官員及地方長官所使用的上下行文書,對於君主有特別的稱謂:某人有事至國王(指後黎朝君主)與皇太子,用「啟」字不得用「奏」字,並稱呼曰「國王殿下」、曰「太子殿下」。若國王有宣告號令,即用「國王旨揮」,不得用「勅」字。[36](在《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黎太祖紀》裡,史官把黎利在位時期大部份下達的命令,都寫成「旨揮」。)

[编辑] 駕崩

1433年(黎順天六年)農曆八月二十二日,黎利「崩於正寢」[35]。得年49歲[32]太子黎元龍繼位,是為黎太宗。十一月二十二日,歸葬藍山永陵,廟號太祖,上尊號統天啟運聖德神功睿文英武寬明勇智弘義至明大孝高皇帝[37]

[编辑] 家庭

  • 三世祖:黎晦,移居藍山鄉,發展產業[1]
  • 祖父:黎汀,繼承父親家業[1],黎利追尊為「顯祖昭德皇帝」。[38]
  • 祖母:阮廓[1],黎利追尊為「嘉淑皇太后」。[38]
  • 伯父:黎從[1]
  • 父親:黎曠[1],黎利追尊為「宣祖憲文皇帝」[38]
  • 母親:鄭蒼[1],黎利追尊為「貞慈懿文皇太后」[38]
  • 伯兄,黎利年幼時由他養育[21]
    • 這位伯兄有一名兒子黎石[21],黎利追贈為忠武大王[26]
  • 後宮: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實錄‧黎太宗紀》載:「太祖不立正室,惟郡王母鄭宸妃與范惠妃等數人而已。國母(黎太宗生母范陳)亦先帝側室。」以下列出有「皇后」尊銜的,其實是後來追尊而已。

[编辑] 評價

世人對黎利的評價,不論站在哪個國家、哪種意識形態的立場,對他的評論大體都是正面的。

[编辑] 黎利本人及臣下的評價

黎利本人及臣下的評價:在一次黎利與臣下的交談中,透露了各人對他能夠成功開國的看法。臣下們都認為:「明淫刑虐政,久失民心,帝反其道而用之,以仁易暴,以治易亂,此所以成功之速也。」黎利的看法則是:「卿等所言,固是如此,亦有未盡。朕昔時遭板蕩,棲迹藍山,本欲苟全性命而已,初無取天下之心。及其賊虐愈甚,民命弗堪,凡有智識者,皆被其害。朕雖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禍,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義兵之舉,朕實出於不得已焉耳。」[42]

[编辑] 《大越史記全書》的評價

編撰《大越史記全書》的越南史官,就綜合了他的一生,作以下評論:

論曰:太祖即位以來,其施為政事,藹有可觀。如定律令,制禮樂,設科目,置禁衞,設官職,立府縣,收圖籍,創學校,亦可謂創業之宏謨。然多忌好殺,此其短也。

又曰:帝承祖父之業,時遭大亂,而志益堅,晦跡山林,以稼穡為業,由其憤強賊之陵暴,尤留心於韜畧之書,罄竭家貲,厚待賓客。及戊戌年起集義兵,經營天下,前後凡數十戰,皆設伏出奇,避實擊虛,以寡敵眾,以弱敵強。及明人出降,戒戢軍士,秋毫無犯,兩國自是通好,無事。忙禮、哀牢,俱入版圖;占城、闍槃,航海修貢。帝宵衣旰食,凡十年而天下大治。

史臣論曰:帝起義兵,未嘗濫殺一人,惟能以柔制剛,以寡敵眾,不戰而屈人兵,故能革否為泰,轉危為安,易亂為治,所謂仁者無敵於天下,其帝之謂歟!其有天下而傳萬世之業也宜哉!」[4]

※上引《大越史記全書》的評論,未必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因而出現自相矛盾的現象,例如「論曰」提到黎利「多忌好殺」,「史臣論曰」則說黎利「未嘗濫殺一人」;「又曰」提到黎利「起集義兵,經營天下,前後凡數十戰」,「史臣論曰」則說黎利「不戰而屈人兵」。但不論如何,《大越史記全書》的評論,已代表了黎王朝的官方看法。

[编辑] 近現代學者的評價

越南方面,近代著名史家陳仲金(又譯陳重金),就稱他是「英雄出世」[43]的救國者。但在嚴刑峻法方面,陳仲金認為會「殘害了人們的身體」,但亦「使國內減少了終生遊手好閑專以騙人為生之人。」[29]在誅殺功臣方面又認為他是「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32]。而越共學者則以愛國主義立場,稱他為「一位剛直、慷慨的愛國者」,為了「抗敵救國」,「他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財產。」[2]

其他國家的學者亦對黎利有正面評價,中國學者郭振鐸及張笑梅,肯定黎利「削平各地豪族,統一安南」,迫使「明朝承認既成事實」的業績,並且讚賞他「恢復了兩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正常關係。」[44]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者薩爾德賽(Damodar Ramaji SarDesai)認為,雖然黎利將越南從中國統治之中解放出來,但他卻無法改善農民缺乏土地及糧食的狀況。直到後來的黎聖宗,才憑籍著佔領占婆而解決這些問題。[45]

[编辑] 黎利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位於越南河內的還劍湖。越南傳說中,黎利把神劍交給這裡的「神龜」。
位於越南河內的還劍湖。越南傳說中,黎利把神劍交給這裡的「神龜」。

[编辑] 有關黎利的傳說

由於黎利的復國功業在越南極為家喻戶曉,因此在越南民間,亦衍生了一些有關他的傳說。

越南河內的還劍湖裡,有一種稀有的斑鱉在此棲息,當地人視之為「神龜」。相傳,黎利用一把神劍擊退鄰國入侵者,建立王朝。某天,黎利泛舟時,一隻斑鱉浮出水面取走神劍藏於湖底,以備日後越南人再需要它來抗敵。從此,斑鱉就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龜」。[46]

[编辑] 在近代越南政壇裡的作用

黎利的成功得國,在近代越南史裡,成為政治榜樣及宣傳工具。

越共軍隊在1954年奠邊府戰役擊敗軍後不久,胡志明在一次演說中向越共戰士們提到黎利、徵氏姐妹趙嫗陳興道阮惠等民族英雄,要求所有戰士要為他們「感到自豪」,並且要牢記他們為國打拼的功勞。[47]

越戰時期的親勢力亦以黎利作為宣傳,在越戰時期的北越範圍裡,由美國支持的反越共團體,便引用黎利擊退外敵的事跡,向民眾宣傳反共意識。[48]

[编辑] 以黎利命名的越南街道

現今越南的一些大城市裡,不少街道是以黎利來命名,以作紀念,如胡志明市的「黎利街」。[49]

[编辑] 參見

[编辑] 注釋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15頁。
  2. ^ 2.0 2.1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273頁。
  3. ^ 原文出自《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六,永樂十六年春正月甲寅條。這裡參考《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越南》,659頁。
  4. ^ 4.0 4.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65頁。
  5. ^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274頁。
  6. ^ 6.0 6.1 6.2 陳仲金《越南史略》,149頁。
  7.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17-518頁。
  8. ^ 陳仲金《越南史略》,149-151頁。
  9. ^ 原文出自《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十三甲辰年條,轉引自陳仲金《越南史略》,152頁。黎隻,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編成的《越南歷史》作「阮隻」。
  10.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25頁。
  11.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28-529頁。
  12. ^ 陳仲金《越南史略》,156頁。
  13. ^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282-283頁。
  14. ^ 陳仲金《越南史略》,157頁。
  15. ^ 散見於《明史》《柳升列傳》及《外國列傳•安南》等篇章.清朝張廷玉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
  16.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42頁。
  17. ^ 陳仲金《越南史略》,160-161頁。
  18.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42-544頁。
  19. ^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288-292頁。
  20.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45頁。
  21. ^ 21.0 21.1 21.2 21.3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20頁。
  22. ^ 22.0 22.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37頁。
  23.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46-548頁。
  24. ^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292頁。
  25.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30頁及551頁。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53頁。
  27. ^ 陳仲金《越南史略》,168頁。
  28. ^ 陳仲金《越南史略》,168-169頁。
  29. ^ 29.0 29.1 29.2 陳仲金《越南史略》,169頁。
  30. ^ 陳仲金《越南史略》,169-170頁。
  31. ^ 31.0 31.1 31.2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63頁。
  32. ^ 32.0 32.1 32.2 陳仲金《越南史略》,170頁。
  33. ^ 陳仲金《越南史略》,167-168頁。
  34.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39頁。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64頁。
  36.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58頁。
  37.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65-566頁。
  38. ^ 38.0 38.1 38.2 38.3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52-553頁。
  39. ^ 39.0 39.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69頁。
  40. ^ 40.0 40.1 40.2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76頁。
  41.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94頁。
  42.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564-565頁。
  43. ^ 陳仲金《越南史略》,148頁。
  44. ^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25頁。
  45. ^ Vietnam--Past and Present, by D. R. SarDesai,P.25.
  46. ^ (繁体中文)越南護神龜濁湖排毒.太陽報(2007年11月6日).
  47. ^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2頁。
  48. ^ The Sacred Sword of the Patriots League(有關越戰時期黎利被用作反共宣傳的資料)
  49. ^ Saigon Today--Le Loi Street

[编辑] 參考書籍

[编辑] 參考網頁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前任:
陳暠(黎利擁立)
大越帝國皇帝
1428年-1433年
繼任:
黎元龍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