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道光是在夜空中靠近太陽的地方,沿著黃道或黃道帶泛出略呈三角形的白色微光。在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最適合觀察黃道光的時段是春季的暮光完全消失之後的西方天空,或是秋季曙光出現之前的東方天空。因為黃道光非常黯淡,月光或光污染很容易盖住黄道光。黃道光的強度會隨者远离太陽而減弱,但在非常黑暗的夜晚也能觀察到黃道光籠罩著整個黃道。事實上黃道光是散逸在整個天空的,在晴朗五月的夜晚大约能够占到夜天光总亮度的60%。在背對太陽的方向上可以看見一團微弱但比周圍稍亮一點的橢圓形的光暈,這就是所謂的對日照。
黃道光是被散佈在太陽系內的塵埃粒子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其光譜與太陽光是相近的。太阳系内的这些尘埃粒子稱為行星际灰尘,以太陽為中心呈现透鏡的形狀,一直擴散到地球公转轨道以外的空間。因為大部分行星际灰尘都位於黃道面上,所以看見的黃道光就沿著黃道散發出來。形成黃道光所需要的物質總量非常少,如果這些塵埃粒子的直徑都是1mm、反照率(反射光線的能力)和月球相当,那么每隔8公里需要一顆塵粒。對日照則是由在地球上看来正好對背著太陽方向的塵埃粒子造成的,能看見的發出微光的範圍大約是滿月大小。
坡印廷—羅伯遜效應會造成塵粒緩慢的以螺旋的路徑進入太陽,因此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新塵粒來補充黃道中的雲氣。來自彗星塵埃尾和小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粒子是補充形成黃道光和對日照的顆粒最主要的來源。這幾年,來自不同太空船的觀測顯示,確實有一些帶狀分布的塵埃粒子是與一些特定的小行星族和彗尾有所關聯。
最早調查與解釋這種現象的是天文學家喬凡尼卡西尼,時間大約在1690年。
[编辑] 相關條目
- 光學現象
- 黃道塵
[编辑] 外部鏈結
[编辑] 參考資料
- Reach, W. T. (1997). "The structured zodiacal light: IRAS, COBE, and ISO observations". Diffuse Infrared Radiation and the IRTS. ASP Conference Series. 124, 33-40
太陽系 |
---|
太陽 • 行星 • 矮行星 • 衛星 • 太陽系小天體 |
行星: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矮行星:穀神星 • 冥王星 • 鬩神星 |
衛星:月球 • 火星的卫星 • 小行星衛星 • 木星的衛星 • 土星的衛星 • 天王星的衛星 • 海王星的卫星 • 冥王星的卫星 • 鬩衛一 |
太陽系小天體:小行星 • 彗星• 流星體 |
小行星:近地小行星、主帶小行星 • 半人马小行星 • 外海王星天體(柯伊伯带 • 黃道離散天體 • 類冥天體 • 類QB1天體) |
彗星:掠日彗星 • 周期彗星(主帶彗星•長周期彗星•大彗星)• 無周期彗星 • 歐特雲 |
參見天体、太陽系的天體列表,以及天文學主題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