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點是綜合應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現手法和演奏風格。最早見於浦東派鞠士林傳抄的琵琶譜(1860年),名為《六板》,其後發展成不同版本,後人稱李芳園《南北派十三套大曲新譜》(1895年)、沈浩初《養正軒琵琶譜》(1927年)整理的十段與十二段樂譜為《大陽春》;汪煜庭所傳的七段樂譜為《小陽春》。目前社會上比較流行的《陽春白雪》是七段的《小陽春》。
陽春白雪通過活潑、新穎的旋律和稍快而具有力的節奏,描繪大地回春、生氣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阳春白雪同时也是雅乐的代名词。
目录 |
[编辑] 結構
陽春白雪是多段體的曲式,由幾個六十八板的小曲組成。各部分都是以民間樂曲《老六板》 為開首的八小節,形成「合頭」。《小陽春》共有七段,又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每段皆有標題,內容寓意於景。
- 起
- 第一段「獨佔鰲頭」– 主題的呈示部分 (主題是《老六板》的加花變體)
- 承
- 第二段「風擺荷花」、第三段「一輪明月」– 主題略有展開的進一步呈示
- 在八小節「合頭」再現後,在高音區出現一個新主題,並擴大了結構,情緒更為熱烈
- 轉
- 第四段「玉版參禪」、第五段「鐵策板聲」、第六段「道院琴聲」] – 樂曲的展開部分
- 這部分作了較多的變化展開。在重複了《老六板》旋律後,第二主題再次出現,並以切分音奏出。在第六段引入新的材料,並圍繞徵音(sol)奏出一連串泛音。
- 合
- 第七段「東皋鶴鳴」– 樂曲的再現和結束部分
- 再現了第二段的旋律,尾聲以慢起漸快,並在每個重拍加上划奏,將樂曲推至高潮結束。
[编辑] 調式
陽春白雪的旋律用了「凡忘工」手法,將原本《老六板》的工音(3)換為反音(4),音樂從 A 徵調式轉為 A 羽調式。例如《老六板》原本的旋律是 55 33 55 2,《陽春白雪》則改為 55 44 55 2。
[编辑] 演奏技巧
陽春白雪綜合使用了傳統樂曲彈、挑、半輪、掃輪等技法;又在固定的長音上運用多變的節奏和泛音,具有複調效果。
[编辑] 典故
陽春白雪一词最早出现于戰國時期,在《文选》的一篇宋玉《对楚王问》中宋玉回答楚王:“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1]其意思为“楚国的都城郢地有人高歌,当他开始唱《下里巴人》时,有数千人能与他相和。唱《阳阿薤露》时,有数百人能与之相和。唱《阳春白雪》时,只有数十人能与他相和。等到他唱古时的雅乐时,仅有数人还能与之相和。着就是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也就少。”
“阳春白雪”或“曲高和寡”就成为比喻作品过于高雅而不够通俗的成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參見
- 琵琶
- 下里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