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琵琶,中国传统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谓“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枇杷」(琵琶)。
目录 |
[编辑] 歷史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所有彈撥樂器的總稱。最早的琵琶大約在秦朝時期發明的。但古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于現代梨形的琵琶。
南北朝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称這種樂器為阮咸,或是秦漢琵琶。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外形與現時的三弦及阮的較為接近。
現代的琵琶屬於曲項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龟兹傳到中国北周。《隋书·音乐志》:“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彈撥。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事公卿,無不寵愛。”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书·音乐志》:“龟兹国……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
到了唐朝,在有著胡人血統的李唐皇室的統治下,胡人的文化风行中土,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慶、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西域琵琶樂為當代詩人推崇,白樂天有《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花》诗,元稹有《琵琶歌》;皇室也注重舞蹈、音樂、戲劇等文化事業,專設梨園教坊負責這工作。由于琵琶等樂器的演奏技藝,受國家重視與鼓勵,所以樂師們絡繹不絕来到中原,著名的有琵琶樂師有曹剛、裴神符、裴興奴等人。胡人的文化跟固有文化產生融合,琵琶也不例外,成为唐朝音樂的一部分。唐太宗時,裴神符,将秦漢的琵琶技巧與胡琵琶的融合,創造廢撥用手技法,使琵琶從一個用于伴奏的樂器,提昇成一個獨奏樂器。不過斐神符當時指彈還不是主流,就算到後唐白居易写琵琶行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這句看出,琵琶女是用撥子刷過四弦作了演奏的結束,這可看出指彈在這個時候還不是很流行的演奏方式。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當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此外,這樂器當時更傳到日本,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biwa)。
到了宋朝以後,由於不若前朝對胡風的歡迎,宋朝以降夷夏之防趨於嚴密,所以,像琵琶這樣外來的樂器,以及其音樂就不再受朝廷的歡迎,琵琶的技藝遂隱入民間。至於在宋、元、明三代時,關於琵琶音樂發展的記載十分有限;樂譜方面更未有所發現。
到了明朝,琵琶已發展成有四相八品(在琴把上有四个码子,琴身上有八个码子),直抱指彈的成熟獨奏形式了。到了清代,琵琶樂譜有很大發展。一八一九年,江蘇無錫出版了由華秋蘋等人合編的《琵琶譜》,是目前所發現最早印行的琵琶樂譜。其後,有不少的琵琶樂譜相繼出版,包括清末的《南此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新譜》(李芳園編,1895)、民國初年的《瀛洲古調》(沈肇洲編,1916;徐卓編,1936)、《養正軒琵琶譜》(沈浩初編,1926)、《琵琶樂譜》(何柳堂編,1934)。這些樂譜的編印者,都是文人出身;而當時同時亦有流傳於民間藝人之間的手抄。
到民國时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一般的琵琶主要是六相二十四品,全是半音排列(既前述的十二平均律),目前甚至發展出八相三十品,演奏上的表現更為豐富了。
[编辑] 分類
[编辑] 流派
[编辑] 南派
保持隋唐時期古典的形式以及演奏風格和曲目,橫抱用撥子彈,主要可見於南管、北管音樂,此外傳到日本的日本琵琶也主要是這一系。
[编辑] 北派
直抱、指(指甲,多用假指甲)彈。
[编辑] 形制結構
[编辑] 南琵琶
南派以及日本的樂派所用,保留隋唐時期當時的經典形制。
[编辑] 北琵琶
現時常見的琵琶,有四根弦,名稱為子絃、中絃、老弦、纏弦。空弦定音为ADEA,1、2弦之间和3、4弦之间为四度音程,2、3弦之间为二度音程,其和声非常有中国的特色。琵琶的手柄上共有六個相、二十四個品,除了最高音的一個品之外,其餘相、品均按「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排列。
[编辑] 演奏指法
左手按弦,主要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在一些近代作品中,亦會仿效西方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在高音區域用大指按弦。除了通過用手指改變弦線的長度來獲得不同的音高外,亦可以用手指將弦線沿著相或品,向左或右推拉弦線,增加弦線的張力,從而獲得比未推拉弦線之前所按的音較高的樂音;而推拉過程所產生的滑音,十分具有特色。另外有並弦、絞弦等等技法,將兩條弦緊貼以至交叉來發出近乎噪音的特別效果。
右手手指撥弦,可用真指甲或假指甲,但現時大部分的琵琶演奏者都用假指甲。假指甲用膠布貼在真指甲上面,五個手指都戴上。食指和大指最常用;這兩個手指快速連續輪流撥弦能夠造成「以點成線」的長音效果。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中指五個手指順序連續循環撥弦,亦能夠造成長音效果。主要有彈、挑、摭、分、摘、滾、輪、掃、拂等指法,亦可以拍打琴身來得到敲擊樂的效果。
[编辑] 樂譜
工尺譜、數字簡譜等。
[编辑] 經典曲目
文曲有《春江花月夜》、《六腰》(也有稱綠腰,因綠與六,中古音一樣)、《陳隋》、《塞上曲》、《月兒高》,武曲《十面埋伏》、《將軍令》、《霸王卸甲》,此外還有像《陽春白雪》、《梅花三弄》等由古琴曲改變和像《鳳陽花鼓》、《金蛇狂舞》(過年常聽到)等由民間音樂改編而成的曲目。
現代的琵琶作品亦有不少,共和國立國以後,國內出現了很多利用民間音樂素材(包括漢族的及小數民族的),加上簡單的西洋和聲改編而成的琵琶獨奏曲,例如《彝族舞曲》(王惠然編曲,1965)、《趕花會》、《天鵝》、《春蠶》、《歡樂的日子》。亦有改編西方古典樂曲而成的獨奏曲,例如莫扎特的鋼琴曲《土耳其進行曲》(Turkish March by Mozart)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管弦樂段《野蜂飛舞》(The Flight of the Bumble Bees by Rimsky-Korsakov)。
協奏作品亦有不少,有劉德海、吳祖強、王燕樵作曲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以及《花木蘭》、《春秋》、《祝福》、《千秋頌》等。
在香港,林樂培、羅永暉等等為琵琶創作了一些以西方新派作曲手法寫成的獨奏曲、合奏曲和協奏曲,如羅永暉的《潑墨仙人》和《千章掃》等等。
[编辑] 關聯條目
[编辑] 參考書目
- 《中國琵琶手稿》;劉東升、吳釗著;丹青藝術叢書;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業字第2870號;民國七十六年初版
- 《少年兒童琵琶教程》;閔季騫編著;上海音樂出版社;ISBN 7-80553-507-8/J.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