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龍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化石時期: 晚白堊紀 |
||||||||||||||||
---|---|---|---|---|---|---|---|---|---|---|---|---|---|---|---|---|
科學分類 | ||||||||||||||||
|
||||||||||||||||
異名 | ||||||||||||||||
|
鐮刀龍科(Therizinosauridae)意為「鐮刀蜥蜴」是獸腳亞目鐮刀龍超科的一科。鐮刀龍科是群草食性或肉食性的動物,生存於白堊紀中到晚期,化石已在中國、蒙古、美國等地發現。
目录 |
[编辑] 敘述
鐮刀龍科具有大型前肢,長指爪,身體寬廣,腳部具有四個趾爪。牠們的頭部小型,頸部長,嘴部前端缺乏牙齒,嘴部後段的牙齒平坦。前背部的脊椎具有高的神經弓,背肋寬,臀部結構類似鳥類。寬廣的臀部顯示,牠們可能具有長的消化系統,以用來消化植物。根據系統發生學的位置,以及在北票龍身上發現的類似羽毛的覆蓋物,鐮刀龍科(或鐮刀龍超科)可能都具有類似的覆蓋物。
[编辑] 分類
鐮刀龍科是由葉甫根尼·馬列夫(Evgeny Maleev)在1954年建立,以包含新發現的鐮刀龍,但當時馬列夫認為牠們是種類似烏龜的巨大動物。[1]後來的研究發現鐮刀龍是種奇特的獸腳類恐龍,其近親是同樣奇特的慢龍。由於鐮刀龍科的建立早於慢龍科,因此具有優先權,而慢龍科成為鐮刀龍科的次異名。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1998年首次對鐮刀龍科提出系統發生學定義,定義為:親緣關係接近死神龍,而離似鳥龍較遠的所有物種。隨者更多大型鐮刀龍類化石的發現,以及鐮刀龍科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關係更為明確,鐮刀龍科的範圍更為狹窄。在2005年,保羅·塞里諾將鐮刀龍科重新定義為:包含鐮刀龍、懶爪龍、內蒙古龍在內的最小演化支。[2]
[编辑] 分類學
- 鐮刀龍科 Therizinosauridae
[编辑] 系統發生學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菲力·森特(Phil Senter)在2007年的研究:[3]
鐮刀龍科 |
|
|||||||||||||||||||||||||||
[编辑] 參考資料
- ^ Maleev, E. (1954). "New turtle-like reptile in Mongolia." Priroda, 1954: 106-108.
- ^ Sereno, P. C. 2005. Stem Archosauria—TaxonSearch [version 1.0, 2005 November 7]
- ^ Senter, P. (2007). "A new look at the phylogeny of Coelurosauria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DOI:10.1017/S1477201907002143).
- Zanno, L. 2004. The pectoral girdle and forelimb of a primitive therizinosauroid (Theropoda: Maniraptora): new information on the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rizin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bstracts of papers. Sixty-fourth annual meeting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4, Supplement to number 3, 13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