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延平郡王,台灣的統治者,鄭成功長子。
目录 |
[编辑] 忤逆父親
生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初二,他的元配是原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鄭經曾經多次參與鄭成功的戰事,後駐守廈門時與乳娘陳氏誕下一子。鄭成功知道此事後大怒,下令處死,亦欲斬鄭經之母董夫人,命黃昱持令箭往思明(廈門)。但是,在廈門的鄭軍將領鄭泰等抗命,僅殺陳女覆命。鄭成功氣憤難消,再度下令,務必斬世子。又令在南澳的周全斌執行,諸將以鄭泰馬首是瞻,以「此亂命也,不可從」,不遵命監斬,反將周全斌拘禁。鄭成功因北伐清領之應天府失利,又聞諸將拒命,憂憤交加,以酒消愁,終致病逝於承天府。
[编辑] 儒學治台
鄭經人在廈門,聞叔父鄭世襲準備繼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來臺灣弭平鄭襲,自稱「招討大將軍世子」。但是由於鄭氏內鬥,導致1663年清朝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如此鄭經便撤退臺灣,將「東都」改為「東寧」,並伺機反攻福建。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境內大治。
[编辑] 統一談判
鄭經嗣位期間(公元1663至1681年),曾經與清朝展開多次談判。雖多次談判已經接近有所結果,但鄭經方面堅持採朝鮮不削髮、不入貢之例,對清稱臣。惟清朝久聞鄭家水師浩大且恐反清復明之勢死灰復燃,未應允鄭經的要求。
[编辑] 三藩之亂
永曆二十七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委陳永華留守總制東寧,親率水大軍西渡福建。
鄭經先調遣兵萬人、船百餘艘先行,至廈門,耿軍派人往接。開始時,鄭軍軍容不似鄭成功時代之壯盛,耿精忠一開始甚為輕視。但鄭經收回廈門後,陸續並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又鄭經親自率兵西征,並請耿精忠如約撥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雙方始交惡。後來,廣東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死亡,鄭經勢力敗退,僅守廈門。
永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班師回台,也宣告西征的失利。
[编辑] 國際貿易
晚年鄭經可能因戰爭失利,轉於沉迷於酒色,回台後翌年病歿。
鄭經在廈門與臺灣期間,與英國東印度公司有貿易往來,開展了台灣在東亞國際貿易上的重要地位。英國方面曾稱鄭經為「台灣國王」。
[编辑] 注釋
[编辑] 參考
- 李騰岳:《鄭成功死因考》
前任: 鄭成功 |
南明延平郡王 1662年—1681年 |
繼任: 鄭克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