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共轭效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是指一个σ键里的电子(通常是C-H或C-C)和一个临近的半满或全空的非键p轨道或反键的π轨道或全满的π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能够使整个体系变得更稳定。这是由于该作用能够生成一个较大的分子轨道。[1]对于一个碳正离子来说,只有位于正电荷β位的键上的电子能够通过超共轭来稳定整个碳正离子。
1939年,Robert S. Mulliken在他关于紫外光谱和共轭分子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2] 他观察到随着烯上的烷烃增多,吸收光谱移向长波长端。这种红移在一般的共轭化合物中很常见,例如丁二烯中。他也首次提出这些取代烯烃的氢化热较低的原因也是由于超共轭。在超共轭这个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已经在1935年发现了Baker-Nathan效应。
超共轭也可以解释很多其他的化学现象,例如端基异构效应、偏转效应、β-硅效应、环外羰基的振动频率以及取代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等。根据量子力学模型的推导,交叉式构象的优先性也可以由超共轭效应来解释,而不是老的教科书提到的位阻效应。[3] [4]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文献
- ^ Organic chemistry John McMurry 2nd edition ISBN 0534079687
- ^ Intensities of Electronic Transitions in Molecular Spectra IV. Cyclic Dienes and Hyperconjugation Robert S. Mulliken J. Chem. Phys. -- May 1939 -- Volume 7, Issue 5, pp. 339-352 DOI:10.1063/1.1750446
- ^ Hyperconjugation not steric repulsion leads to the staggered structure of ethane Pophristic, V. & Goodman, L. Nature 411, 565–568 (2001)Abstract
- ^ Chemistry: A new twist on molecular shape Frank Weinhold Nature 411, 539-541 (31 May 2001) Abstract
|
|
---|---|
共价键 反键 |
σ键:3c-2e(香蕉键) · 3c-4e(氢键,双氢键,抓氢键) · 4c-2e π键:反馈π键 · 共轭 · 超共轭 · 芳香性 配位键 · 齿合度 |
离子键 | - |
金属键 | - |
氢键 | 双氢键 · 双氢配合物 · 低能垒氢键 · 对称氢键 · 亲水性 |
非共价键 | 范德华力 · 机械结合作用 · 卤素键 · 金键 · 嵌入 · 重叠 · 熵力 · 极性 |
其他 | 二硫键 · 肽键 · 磷酸二酯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