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鴉片戰爭 | |||||||||||
---|---|---|---|---|---|---|---|---|---|---|---|
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 |||||||||||
第一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
|||||||||||
|
|||||||||||
參戰方 | |||||||||||
清朝 | 英國 | ||||||||||
指揮官 | |||||||||||
道光帝 | 义律 璞鼎查 |
鸦片战争 |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因此而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香港岛也在这次战争中被割让给英国,除此之外,英國還得到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等,至於割地和賠款,對近代中國來說也是第一次。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中英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目录 |
[编辑] 背景
[编辑] 清廷閉關政策
中國自古自視為天朝上國,視其它國家為野蠻人,對世界一無所知。明未清初以來,愈來愈多歐洲人東來中國發展貿易,但清朝自康熙以来一直收緊外貿政策,僅允准番商「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1],不重視對外貿易,採取閉關政策。1757年,清廷只允許廣州獨口通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進一步限制外人來華貿易,批准兩廣總督提出的《防範外夷規條》,嚴限制外人來華貿易外。更規定武器、米糧、硝磺、鐵鍋、廢鐵和各種鐵器不准出口。蠶絲、綢緞也有出口數量規定。1760年,恢復公行,專辦對外貿易,對外商嚴加限制,不准外商與官員直接接觸,指定須由公行與外商聯繫,使公行成為外商與中國官府聯繫的中介[2]。这种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埋下了中英兩國衝突的遠因。
[编辑] 兩國貿易逆差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甚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英國對中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编辑] 外交挫敗
1793年,英使喬治·馬戛爾尼來華,清廷以為英使是為了向乾隆帝賀壽而來,稱使團帶來的禮物是貢物。馬戛爾尼堅持不肯行三跪九叩禮,經過連番爭辨,最終行英式的一膝一跪之禮,使乾隆心中仍然不滿,而使團在覲見皇帝後被勒令離去。馬戛爾尼提出的增開商埠、減免課稅等要求都被清廷以不合天朝體制為由而拒絕。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來華,希望改善對華的通商關係。阿美士德因為拒行中國的三跪九叩禮而被驅逐,未能與皇帝會面。經過連番外交挫敗,英國不再以談判方式解決問題了。
[编辑] 鴉片輸入中國
為了擺脫貿易逆差,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走私鴉片來華。由于吸食鸦片会上癮,故中國歷代亦嚴格控制其入口。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但鴉片販子不顧禁令,賄賂清廷官吏,勾結國人,在廣州對出的零丁洋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由於走私鴉片利潤甚豐,鴉片走私來華日益嚴重,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9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3]。「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4]。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更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引者日眾,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奏道光帝要嚴禁鴉片,痛陳[5]:
「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両。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至二千餘萬両。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両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両。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
[编辑] 虎門銷煙
由于鸦片的危害日趋严重,使得朝野上下,禁鸦片的呼声日趋高涨。1838年底,清朝道光帝颁布禁烟命,并派钦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 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6],並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编辑] 英國出兵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7]:
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嚮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存放鸦片。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3],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中国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编辑] 戰爭經過
[编辑] 第一階段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军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达广州海面,但被早有在當地駐兵準備的林則徐擊退,之后转而攻击厦门,亦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败,不過沿海各省除林則徐和邓廷桢外,均未事先備戰,因此英軍接着北犯浙江,順利攻陷定海。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開始動搖。英軍宣稱林则徐和邓廷桢兩人玩忽聖諭、捏詞假奏[8],令英國不得不能出兵,這使道光帝免去了林则徐和邓廷桢的职务,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英舰撤至广州。中英簽訂《穿鼻草約》,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使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编辑] 第二階段
由於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和楊芳赴广东指挥作战。但義律先下手為強,於2月23日進攻虎門砲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砲台最終失陷。奕山在廣州時,清軍兵力較英軍多二十倍,可是他把軍隊撤入城內,以致英軍登陸,攻下廣州城北郊的砲台,向城內俯射,摧殘兩個火藥庫,英軍随即进攻广州,以死9人代价击败2万中国军队,奕山挂白旗向英军投降,簽訂《廣州和約》,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發生了三元里抗英事件。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9]
[编辑] 第三階段
英国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获权益太少,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侵入浙江,攻陷廈門、定海、鎮海、乍浦及寧波。其中定海兩度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砲台,兩江總督牛鑑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鑑逃走,東砲台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砲台,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迫近南京,清廷處弱不利位置。
[编辑] 和約簽訂
清軍節節敗退,道光帝派耆英和伊里布為欽差大臣,與英軍交涉。1842年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璞鼎查威脅限日定議,否則發砲攻城,這使耆英和伊里布只好全艦接受英方提出的提款。1842年8月29日,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戰爭結束。
[编辑] 戰爭結果
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華」(亦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香港岛因此被割让给英国,上海、广州等五大口岸被迫开放给英国人贸易和居住。
列強不欲英國坐大,紛紛與中國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3日,中英美國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10月24日,法國與中國簽訂《黃埔條約》,享有領事裁判權和傳教權等。1843年10月8日,中英簽署了《虎門條約》,重新規定了英國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
[编辑] 影响
[编辑] 政治及外交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包括朝廷在内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10]。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而英國享有最惠國待遇,其後各國紛紛要求此一條款,清廷失去某一特權於一國,等於失去該特權於列強,這使清廷外交上處於不利的弱勢位置。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英國可在五個通商口岸各駐兵艦一艘,以後商港越開越多,深入內地,使國防受到威脅。香港島被割讓給於英國,開外國人要求割地先例,在後來的戰爭中更多土地被外國所奪去,使中國領土失去完整。領事裁判權使中國司法主權受到破壞,外國人犯法不中國法律制裁,清廷無法管制外國人在華的違法行為。
鴉片戰爭是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的開端,一場戰爭竟簽下多達5條條約,分別為《南京條約》、《黃埔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和《穿鼻草約》,《望廈條約》中法國更取得傳教權,入侵中國傳統文化,這使以後與列強簽下更多更不合理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國際地位下降,而割地和賠款對中國來說也是第一次的。這些不平等條約要到半个多世纪後的民國時期才能正式廢除。
[编辑] 經濟民生
五口通商後,外國貨物流入中國,鴉片繼續銷售,吸食者不斷增加,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11]。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9],嚴重打擊中國的工商業。隨後又規定對外貿易中,進口貨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關稅主權受到破壞,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使原本問題重重的社會經濟更加惡劣。
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只有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後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
战争后中国的对外政策仍是旨在“羁縻”。对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反应并不激烈,反而对中英两国文件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10]。但是经济上,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也对外国开放了中国市场。
[编辑]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考資料
[编辑] 参考書籍
- (中文)(2004)《世界歷史百科》.三聯書店.ISBN 962-04-2279-1.
- (中文)(2006)《新理念中國歷史》.香港教育圖書公司.ISBN 962-948-193-6.
[编辑] 外部链接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 鸦片战争纪念馆
- (英文) The First Opium War -BBC
- (英文)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线
清代著名對外戰爭 编辑 |
雅克薩戰役 | 第一次鴉片戰爭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中法戰爭 | 甲午戰爭 | 八國聯軍之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