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中國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国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家。
目录 |
[编辑] 生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参加强学会,又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1898年戊戌政变后,遭到通缉,避地台灣,任《台灣日日新報》记者。1899年夏天,东渡日本後返回上海参与《东亚日报》编务工作。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1903年与邹容、陈天华等人一同在《苏报》发表文章,宣传民主思想,因“蘇報”案入獄三年,鄒容死於獄中。后赴日本参加光復會。曾任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枢密顾问,后因为袁世凯称帝,还参加反袁运动。
章太炎为人直爽,性格火爆,经常作出惊世骇俗的言行,被世人称作“章疯子”。1914年2月,章太炎觉察到袁世凯有称帝的野心,于是把袁以前授给他的勋章当作扇坠,亲自到总统府去大骂。袁世凯碍于章的名望,对其也是敢怒不敢言。
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國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先生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當年二十七歲的胡適敢獨樹一幟,在大師環伺的北京大學,教起《中國哲學史》,其中還對章太炎的舊學傳統有所批判。他譏諷胡適漢學功底甚淺,但胡適倒是很敬重章太炎。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說:“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但他的成績只夠替古文學做一個很光榮的下場,仍舊不能救古文學的必死之症,仍舊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餘,反之正則’的盛業。”
章太炎也是民国时期最早刊登征婚启事的名人之一。后经过蔡元培介绍,与汤国梨女士结为夫妇。章太炎夫妇逝世后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旁设有章太炎纪念馆,陈列有国学大师的生平及相关文物。
章太炎晚年潦倒,曾和上海青帮首領杜月笙有了所谓“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交情,以一代朴学大师的身份,为杜月笙修定家谱。
[编辑] 章太炎在台灣
1898年12月4日,避禍抵台北,主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與日人不洽,次年6月10日由基隆轉赴東京,識孫文,參加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回國,任孫文總統府樞密顧問,後來在政壇上無所作用。著有《章氏叢書》。太炎在台論文計有41篇,詩文評、詩16篇,多數刊在《台灣日日新報》,同情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抨擊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這些論文佔章氏著作份量並不多,卻是研究章氏早期思想相當重要的資料,〈正疆論〉謂「以支那與日本較,則吾親支那;以日本與滿州較,則吾寧親日本。」文中並推崇延平鄭王,貶抑降清將領洪承疇、李光地,反映章氏雖廁身台灣,反對滿清的民族意識仍甚為急切。在台亦參加玉山吟社的唱和,與法院長水尾晚翠、報館主筆籾山逸「以文字訂交」,來往甚密。中國白話文運動之後,章氏寫給大眾閱覽的文字轉變為通俗的文筆,曾做為張我軍鼓吹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理由之一,然而代表章氏的學術著作文字仍甚為艱深,與白話文的意旨差異甚大,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時,新舊雙方各執章氏文字風格之一端以彰顯己方立論的正確性。
[编辑] 相关内容
1926年4月7日,以理事章太炎、馮自由爲首的「反赤救國大聯合」致電苏联駐北京大使加拉罕,抗議加拉罕在中國宣傳赤化,「煽惑無知之青年,啖以金錢,授以利器,爲虎作倀」。
1926年5月6日,章太炎在上海出版的《申報》写道:「現在的共產黨,我們可以直接稱他俄黨,藉著俄人的勢力,壓迫我們中華民族,這是一件很可恥辱的事。我們應當反對藉俄人勢力壓迫中華民族的共產黨」(1925年《醒獅周報》第五十八號)。[1]
章太炎著作有:
鲁迅对章太炎曾评价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编辑] 四女名字
章太炎共育有四女,她們的名字都是古字:
- 大女,章叕(音:「輟」),女婿龚宝铨
- 二女,章 (音:「里」)
- 三女,章 (音:「展」)
- 四女,章[1]) (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