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版資治通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台灣作家柏楊將史學名著《資治通鑑》重新以現代白话文翻譯的一部叢書,由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目录 |
[编辑] 出版緣起
《資治通鑑》是第一部官修的編年體通史,記載前403年至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中國歷史。由十一世紀北宋司馬光負責主持編書,書中內容以歷代君臣事蹟、各朝代的興衰為主,以期給帝王鑑戒,是一部足以瞭解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的歷史鉅著,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必讀史書。
柏楊認為《資治通鑑》問世九百年之久,古老的文言文對現代人而言,已顯得過度生澀艱深,假使再沒有現代語文本問世,將有塵封的厄運。於是,1983年,他開始翻譯《資治通鑑》。當時的遠流出版總編輯詹宏志將書名定為《柏楊版資治通鑑》,以“整體規劃,分冊出版”的雜誌形式發行。同年,《柏楊版資治通鑑》獲選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一部書。
1993年3月,柏楊日紀念特輯《歷史走廊──十年柏楊(1983~1993)》出版。3月7日,遠流出版公司定本日為「柏楊日」,為柏楊慶生,並慶祝《柏楊版資治通鑑》全部完成(平裝72冊,精裝36冊)。
寫完《柏楊版資治通鑑》的柏楊,形容這十年來的生活像在“勞改營”中度過一樣。有一次執行編輯前來拿稿,柏楊與他聊著聊著,居然當著客人的面睡著了,其疲憊可知。《柏楊版資治通鑑》第七十二冊有一篇跋,柏楊自述其中的辛勞,「……平均下來,我每個月至少都要閱讀四萬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標點和註解)原文,寫出七萬五千字左右的初稿,和繳出十五萬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圖、附錄,和《通鑑廣場》。十年如一日,沒有星期天,沒有例假日;沒有陰,沒有晴……」。
[编辑] 本書特色
- 地名今註:柏楊在古地名之後夾註今地名;並親手增繪地圖,力倡「史地不分家」。
- 官名今譯:柏楊使用現代人能夠瞭解的官名,夾註原稱,使能確知其權力地位。
- 西元紀元:柏楊使用西元紀年使能明確顯示時間距離。
- 證補史事闕漏:「通鑑」書成之後,數百年間,仍有不少史事陸續被發現,柏楊於譯本內獨力補錄,以存信史。
- 柏楊曰:柏楊以現代中國人的觀點,析論歷史成敗因果。
[编辑] 相關作品
1998年,柏楊將《柏楊版資治通鑑》中,仿效“臣光曰”史評形式而寫的讀史心得“柏楊曰”部份抽出,編成《柏楊曰》六冊,單獨發行。
1999年,鑒於《資治通鑑》“編年體”的體例常常無法呈現事件全貌,柏楊再以事件為主題,編輯《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共三十八冊,於2001年全套出齊。
[编辑] 反響
《柏楊版資治通鑑》頗受李敖、何懷碩以及香港學者孫國棟、李明德等人批評,例如:把“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錯譯成“水利部長”,“大司農”(掌管國家財政收入)錯譯為“農林部長”;柏楊又將“罷”與“免”混用(在《通鑑》中,「免」和「罷」不同,有過失的用「免」,沒有過失而離職的用「罷」),將二者皆譯為「免職」等。
李明德表示:「以原典第一冊開宗明義『臣光曰』的一千字,與《柏楊版》對照,柏楊完全沒有弄清楚司馬溫公到底『曰』了什麼。上面列舉出的二百字,是錯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足以判定柏楊走在地雷上,只有炸死一途。」香港一些文化界人士提議組織「修柏會」,即是修改《柏楊版通鑑》的意思。
儘管《柏楊版資治通鑑》有許多不善之處,但也有帶起讀書及古籍今譯風氣之功。
[编辑] 《柏楊版資治通鑑》全書名
[编辑] 參考資料
- 孫國棟,《一本不了解原著的譯作————評〈柏楊版資治通鑑〉》(《明報月刊》,1987年4月)
- 孫國棟,《評柏楊》,明報出版社,1989年。
- 李明德,《行走在地雷上——評〈柏楊資治通鑑〉》,《明報月刊》1985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