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惠堂(1905年9月18日-1979年7月4日),字光梁,號魯衛,祖籍廣東五華縣的粵籍客家人。李惠堂出生於香港,從17歲開始,即活躍於1920年代-1930年代之亞洲足球球壇,不但是戰前少見的中國職業足球球員,也是公認之中國足球球王。並帶領港滬兩地足球菁英,稱霸於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
1950年代,李惠堂退休轉任教練,繼續於香港和台灣兩地從事推廣足球活動。戰後定居於香港的李惠堂,不但讓足球成為香港最風行主流運動外,也經常客居台灣並帶動當地足球風氣。1954年與1960年兩屆亞洲運動會中,他亦以教練身分率領港台兩地聯隊擊敗日本,韓國等強敵獲得冠軍。除此,他晚年協助創建的台灣木蘭女子足球隊亦於1970年代末期與1980年代初期稱霸於亞洲。
一般來說,1930年代之前,中國足球水準為全亞洲之冠,他居功厥偉。而至今中國興盛之足球風氣實起始他於1929年所提起的「足球即中國國球」的概念。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嶄露頭角
李惠堂為1905年出生於香港大坑村的粵籍客家人,是香港20世紀初的建築巨商李浩如之第三子。1912年,6歲的李惠堂被父母送往中國梅縣接受基礎教育,並在該地自學足球球技。1917年,返回香港,於皇仁書院接受西式中學教育,不過仍繼續參與校內足球活動。
1922年香港學校之「夏令營杯」足球賽中,17歲的李惠堂展現了高超足球技巧,帶領學校球隊獲得佳績。擔任前鋒的他因進球數驚人,賽後即被吸收為香港南華體育會甲級足球隊隊員,並參加該地的甲級足球聯賽。
[编辑] 中國球王
1923年,自學校畢業的他開始展開職業足球生涯並以稱職的前鋒角色幫助所屬足球隊獲得滬港埠際賽、上海甲級聯賽等賽事冠軍。1925年年初,他加入上海樂華足球隊,為早期的上海職業足球球員。
同年5月,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在足球項目賽事方面,陣內包含李惠堂諸多足球名將的中華民國足球隊一路挺進決賽。而在稍後的與菲律賓對決中,李惠堂演出帽子戲法的獨進三球;讓中國球隊以五比一懸殊比數獲得該屆冠軍。事實上,以他為隊長的中國球隊亦於稍後的第八,九,十屆獲得該賽事冠軍。這裡面,1934年的遠東運動會的中日足球決賽中,29歲的李惠堂更踢進關鍵一球,使中國球隊以四比三的分數獲得勝利。也因為他優異表現,讓1930年代上海有句流行語說「睇(看)戲要睇梅蘭芳,睇波(球)要睇李惠堂」,自此中國足球球王李惠堂的別號不脛而走。
除了代表中國球隊參與重要比賽外,他對於推廣足球風氣也極為熱心。1929年,他以兼任復旦大學體育教練與中國足球協會主要成員身分提出「足球即國球」的概念。根源於此概念,他在許多場公開演講中,不但指出足球可以促進中國體育風氣,也認為中國人的體型絕對適合於發展足球的這項世界主流運動。
1936年柏林奧運會,李惠堂為隊長身分帶領中國足球隊以亞洲第一的身分進入會內賽,不過在單淘汰預賽中以零比二敗於英格蘭。
[编辑] 戰爭
1940年-1950年期間,接踵而至的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不但讓中國足球發展停滯不前,也讓李惠堂的足球球員生涯受到嚴重影響。1940年戰事影響,他從上海轉往香港,而1941年日軍佔據香港後,李惠堂再避難至廣東。不過於期間,仍積極參與推廣足球活動。1945年二戰結束,李惠堂返回香港球壇。因中國時局仍頗為混亂,李惠堂只能帶領香港南華球隊轉往東南亞比賽,也獲得十連勝的佳績。
1948年,43歲的李惠堂宣告掛靴退休,並在港創立華人足球裁判委員會。此後定居香港的他轉任足球教練,並從事寫作及電台、報刊等媒體的體育評論工作。
[编辑] 中華民國教練
1950年,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遷至台灣。仍支持中華民國的李惠堂與台灣政府體育界兩者之間有許多互動,對於台灣足球界也有相當多關注與指導。加上他與同為足球運動愛好者蔣緯國與鄭為元兩中華民國政界名人的共同合作下,足球運動成為1970年代之前台灣的最興盛運動。
1954年,第二屆亞洲運動會於馬尼拉舉行,已定居香港的李惠堂特別允諾出任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教練,並且帶來多名香港球員名腳助陣,組成了香港球員為主,台灣球員為輔的「港台聯隊」。
在該項賽事中,港台聯隊的中華民國代表隊,在預賽中以三比二勝越南、半準決賽四比零勝菲律賓隊、準決算四比二勝印尼。而到冠亞決賽時,李惠堂帶領的該代表隊更以五比二輕取南韓隊,獲得該屆亞運會上,中華民國(台灣)獲得的唯一團體金牌。四年後,1958年東京亞運會會場上,他繼續擔任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總教練,帶領更多香港與台灣足球名將參與賽事。在接連幾天的賽事進行中,中華隊以連勝四場;共踢進八球僅失兩球的完美成績挺進決賽。到了最後總決賽,中華民國國家隊更以三比二的比數於延長賽打敗宿敵南韓隊,衛冕足球項目的冠軍。
1960年代之後,因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在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奧運會籍糾紛,中華民國隊無法參加各項足球國際賽事,加上1970年代之後,在台灣的棒球逐漸興盛,李惠堂於是漸漸減少對於在台灣的足球運動推廣的相關工作。不過即使如此,他仍於1966年出任該國國際足球總會副會長,並在隨後應台灣銘傳商專(今銘傳大學)校方之邀,擔任該女子學校之足球隊教練。由「銘傳女子足球隊」主力球員組成台灣木蘭女子足球隊在1970年代末期與1980年代的女子足球球壇上,取得頗為耀眼的成績。
李惠堂同時於1965年(亦有一說是1966年)起擔任國際足球聯合會副主席一職,並成為首位擔任該會副主席之華人。
[编辑] 貢獻與著作
因在將近20年的賽球經歷中,於各項公開賽事進球超過2000球,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雜誌,曾將李惠堂評選為20世紀的世界5位「球王」之一,與巴西比利、英國史丹利·馬菲士、西班牙zh-hans:阿尔弗雷多·迪·斯蒂法诺; zh-hant:迪史蒂芬奴;及匈牙利普斯卡斯齊名。但因為他與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關係相當密切,1950年代之後在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相關文獻,並無太多李惠堂的相關賽事報導或歷史記載。不過總的來說,於1979年去世於香港的他,不但普遍認為是1930年代中國足球風氣的帶領者,也是開啟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甚至亞洲足球運動的主要功臣之一。而這些貢獻也可從他所著《球圃菜根集》、《雜果盤》、《足球裁判》等相關書籍如見一斑。
著作一覽
《足球經》
《球圃菜根集》
《足球技術》
《足球規則詮釋》
《雜果盤》
《香港足球五十年》
《足球登龍術》
《足球讀本》
《魯衛吟草》
《南游散記》
1994年9月,廣東省五華縣縣政府將李惠堂祖居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房舍內舉辦《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覽。而該地點,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也成為該縣的最主要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