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扶乩是中國的一種占卜方法,又稱扶箕、扶鸞、請仙、卜紫姑、降筆。扶乩需要二人或一人扶住架子,在預設的沙盤上寫出文字或圖形,并對該訊息作出解釋。占卜者聲稱那些訊息由神靈發出,一般來說,道經的撰寫,或與神仙的問答都常採取此法,地獄遊記一書就是扶乩所撰寫的一個例子。
扶乩起於中國古代,最早見於劉宋劉敬叔《異苑》,時人通常在正月十五,在厕所或猪栏边迎接紫姑神,憑偶像的跳動,卜未来蚕桑[1]。宋代的《夢溪筆談》亦有提及扶箕[2],當時迎廁神紫姑己是風尚,降神日期亦不只限於正月十五晚。
到了宋代降筆的不限於神仙、道士,也可是古代名人,《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寫召迎紫姑之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扶箕漸成文人閒暇,明清時紫姑卜信仰仍普遍[3],盛行於士大夫之間,《阅微草堂笔记》記載扶乩之事不下百次,紀昀本人亦深信不已:“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4]。扶箕的地點可以是廟宇,也可以是家中,清中葉名臣葉名琛之父葉志詵篤信道教,愛好扶乩,葉名琛特建長春仙館(今應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呂洞賓、李太白二仙,事無大小都要問於乩手。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葉名琛親自扶乩,得呂洞賓語「十五日後便無事」,因此既不與聯軍交涉,也不防守,最後戰敗被俘,時人譏之「六不總督」。箕仙不單預告事情,更能與文人對唱[5]。近代文学家巴金在《家》《春》《秋》中写道:“党新由于思念亡妻作扶乩,所思之事得以慰籍。如今扶乩已近失传。”
扶箕形式分為兩種,分別是單人箕及雙人箕。扶乩盛行於現代某些民間道教團體。扶乩目前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的道觀中仍舊存在和活動。
[编辑] 注釋
- ^ 《異苑》:“世有紫姑女,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家(曹夫人)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气愤而死)。”
- ^ 《夢溪筆談》中說:“舊俗,正月望夜迎廁姑,謂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時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近歲迎紫姑仙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
- ^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
- ^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 ^ 宋刘斧《青锁高议》载:杭州知府遇一对“雪消狮子瘦”对不出,遍请饱学之士也无对,于是请教扶乩大师沈延年,须臾,沈延年对出下联“月满兔儿肥”,对仗工整,令人叹服。
[编辑] 關連條目
- 乩童
- 黃大仙與扶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