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名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葉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崑臣,中國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父葉志詵篤信道教,愛好扶乩,葉名琛特建長春仙館(今應元路市二中附近),供奉著呂洞賓、李太白二仙;又闢長春藥圃,種植草藥。
葉名琛1835年考取進士,1838年任陝西漢中知府,其後歷任山西雁平道、雲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江寧布政使、廣東布政使等官,道光廿七年(1847年)昇任廣東巡撫。1849年與兩廣總督徐廣縉一同支持在鴉片戰爭後阻止英國人入廣州城的運動,因此功封男爵,其後又因在廣東征討盜賊反亂,親自處決犯人,誅殺數萬叛賊。當時因清朝上下排外氣氛高漲,屬於強硬派的葉名琛受到重用。咸豐元年(1851年),賞加太子少保銜;咸豐二年(1852年),升任兩廣總督;咸豐五年(1855年),加封為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咸豐六年(1856年)9月10日亞羅號事件爆發,英国領事巴夏禮(Harry Smith Parkes)啟書責難,他亦採強硬的態度不與英國妥協,僅釋放被捕的十三名水手,但拒絕道歉,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發,英軍遂於10月1日陷廣州,因人少,不久退出廣州,葉名琛向朝廷奏稱大捷,又縱粵民火焚城外各國商館及洋行。
咸豐七年(1857年),巴夏禮請遣大軍。当年9月,英法聯軍抵達廣東,11月攻陷廣州,據守河南地區各炮台,要求葉名琛十天內出面談判。11月12日,聯軍致最後通牒,限48小時出降,葉名琛毫无反应,既不抵抗,也不议和,更不逃跑。11月14日,聯軍占領廣州,葉名琛在副督統雙喜的衙署內被擒获,解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時人譏之“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他曾聲言「欲面見其王以理論」,並且自備糧食,恥食敵粟。《香港紀事報》載:“偶然有人上艦,都向葉脫帽致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
48天後軍艦駛離香港。英国人将其送往印度加爾各達,暫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後牽往托里貢的住宅,日誦呂祖經不輟,自書「海上蘇武」,次年4月9日戌時死於囚所,據悉是絕食而死。英國人將他的屍體遺回中國。他的一些文件今封藏於英國國家檔案館。當時的有識之士薛福成在日記中沉痛地表示:“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見大吏,借以通隔閡、馭商民,乃粵民一激再激,葉相復一誤再誤,使拱手而有粵城……益知中國易與,遂糾法、俄、美三國兵船北上,駛入大沽,阻我海運,立約而還……粵民激于前此大府議和之憤,萬眾一辭,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為快,屢請屢拒,紛紜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約,皆成于此,由今觀之,甚無謂也。”
[编辑] 相關書目
- 黃宇和《兩廣總督葉名琛》(上海: 上海書店, 2004)
前任: 徐廣縉 |
兩廣總督 任職期間:1852年9月7日-1858年1月26日 |
繼任: 黃宗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