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勳 | |
|
|
任期 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 |
|
前任 | 袁世凱 |
---|---|
繼任 | 復辟結束改回中華民國政府總理(繼任:段祺瑞總理) |
|
|
出生 | 1854年 清帝國江西省奉新 |
逝世 | 1923年9月11日 (68歲) 中華民國天津市 |
政黨 | 北洋軍閥、溥儀復辟 |
張勳(1854年-1923年),字少軒,號松壽老人,中國軍事家,江西奉新人。
[编辑] 生平
清朝時,他於1884年在長沙參加軍隊,參與鎮壓義和團運動,得到皇家的恩寵,逐步陞官,在軍中的聲望也上升。後曾進京為御前護衛。1895年袁世凱組建新軍,張勳曾任管帶、總兵、中軍官等職。溥儀即位後任江南提督。辛亥革命時,在南京鎮壓革命黨人。後敗率領巡防營退到蘇北徐州。被清政府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
民國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他仍忠於前清王朝,軍隊保留髮辮,俗稱辮子軍。他幫助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鎮壓孫中山二次革命,率軍攻下南京,縱兵殺掠。後被袁任為江蘇督軍,繼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授銜為定武上將軍,所統辮子軍又稱定武軍。袁世凱稱帝后被授一等公,但內心仍一意維護清廷。
1917年,中國國內形勢不穩,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府院之爭」,爭相拉攏他進京調停,於是他趁機聯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率領軍隊攻入北京,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位,重新建立王政,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史稱「張勳復辟」。但此政權11天後即遭段祺瑞的「討逆軍」討伐並很快被推翻,逃入荷蘭使館。溥儀退位,他逃到天津德租界。
[编辑] 張勳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成立。
宣統封黎元洪為一等公。授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栻、胡嗣瑗為內閣閣丞。
授梁敦彥外務部尚書、雷震春陸軍部尚書、朱家寶民政部尚書、張鎮芳度支部尚書、王士珍參謀部尚書。
授張勳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陸榮廷為兩廣總督,並以曹錕等為各省巡撫提督。
前任: 袁世凱 |
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 (張勛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繼任: 段祺瑞 (中華民國政府總理第二次內閣) |
前任: 伍廷芳 |
中華民國政府總理 (張勛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繼任: 段祺瑞 (第二次內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