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德租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津德租界是近代中国二个在华德租界之一(另外一个是汉口德租界),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該租界基本位于现在天津河西区一带。
目录 |
[编辑] 历史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东半岛)”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饬令天津海关道同驻津德国领事商谈划定租界事宜。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天津道李岷(一作琨)琛与德国领事司艮德签订《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允许德国在天津永久设立租界。[1]
[编辑] 设立
天津德租界始设于1895年10月30日。界址为:东临海河;北接美租界(今开封道东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刘庄之北庄外起顺小路(今琼州道)至海大道。占地1034亩。[1]
[编辑] 扩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德國人乘機擴大租界。翌年,德国强迫清政府于六月初五(7月20日)与之签订《推广租界合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派天津海关道唐绍仪接收联军都统衙门时,德租界当局已将德军占据之地划入新界。扩张后的德租界地界:东临海河;北与英租界接壤;南迄今琼州道,并从下瓦房南延至今围堤道附近再向北折回琼州道;西界沿今广东路向西至马场道。总计占地2304亩(德租界面积备资料记载不一,尚有2434亩、2440亩和4200亩等几种说法)。[1]
[编辑] 收回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接收天津德租界,改为天津特别行政区一区(特一区)。德国战败後,德国政府声明承担《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在华租界条款,除青岛等地被日本占领外,中国政府正式将天津德租界收回。
[编辑] 人物
- 黎元洪故居,威廉路(今河西区解放南路256号)。
- 张勋故居,6号路(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
- 袁克定故居,威尔逊路(现河西区解放南路电话局对过)。
- 刘冠雄故居,德租界6号路(今河西区马场道123~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