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廖文奎(1905年-1952年),本名廖溫奎,英文名Wen Kwei Liao或Joshua Liao,台灣西螺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廖文奎不但是台灣獨立理論的鼻祖,同時也是台灣民族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奠基者。
目录 |
[编辑] 生平簡介
廖文奎出生台灣西螺,父親廖承丕是地方上數一數二的大地主,母親陳明鏡則是現代知識女子,畢業於台南市的長榮女子中學。
廖文奎在公學校畢業以後,進入日本同志社中學學習。在同志社中學就讀時,受到創立同志社的美國教會影響,萌生以西洋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思想之志。1923年中學畢業以後,遠赴中國入教會學校南京金陵大學,專攻哲學。
1928年大學畢業以後,廖再度遠赴重洋,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入芝加哥學派實用主義哲學大師George Herbert Mead與James Hayden Tufts之門,專攻哲學史。1931年,他以一篇融合社會心理學和比較思想史的論文〈道德對法律:社會行為動因的歷史分析〉(Morality versus Legality: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取得芝大哲學系的博士學位。這篇論文,在1933年由英國的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出版社以《個人與共同體:社會行為動因的歷史分析》(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為題出版,收在《國際心理學、哲學和科學方法叢書》(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Method)內,與維根斯坦、容格、皮亞傑、羅素、馬林諾斯基、以及中國梁啟超的《中國哲學史》英譯本並列。此後再赴南京擔任中央政治學校、陸軍軍官學校和金陵大學等校的哲學教授。
1938年,廖文奎與弟廖文毅因中日戰火加劇,回到台灣。1939年5月,父親廖承丕逝世後,成立「大承興業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廖文毅任專務取締役,廖溫進任常務取締役。1939年7月赴上海,再度擔任大學教職,至日本戰敗,一直未再回過台灣。大戰結束後,一度返台。1948年後轉至香港大學任教。1952年於香港逝世。
[编辑] 廖文奎重要著作
(按照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 Liao, Wen Kwei. 1929. Modern Idealism as Challenged by Its Rivals. M.A.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Liao, Wen Kwei. 1931. Morality versus Legality: Historical Analyse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Liao, Wen Kwei. 1933.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廖文奎,1936a,比較公民訓練。南京:大承出版社。
- 廖文奎,1936b,人生哲學之研究。南京:大承出版社。
- 廖文奎,1937,孫中山之政治醫學:總理遺教綜論。南京:大承出版社。
- Liao, Joshua W. K. 1947. Imperialism vs. Nationalism in Formosa.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04, no. 7: 191-93.
- Liao, Joshua. 1950. Formosa Speaks. Hong Kong: 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
[编辑] 和廖文奎相關的研究
- 吳叡人,1999,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思與言 37:47-100。
- 張炎憲,1992,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產生原因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見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編,二二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1),頁279-304。台北:自立晚報。
- 張炎憲,2000,廖文毅、台灣共和國與島內活動,見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頁1-18。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