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座部〈梵文 Sthiravada,巴利文 Theravada,藏文 Neten depa〉,為佛教中的一個派系,與大眾部並列為最早的兩個分支之一,起源於部派佛教時期,第二集結之後,是屬於保守但較為遵守原始佛教教義的派別,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即是繼承自上座部傳統而成立的。
[编辑] 歷史
佛教僧團中,不問年齡、種姓、與地位,以先出家受具足戒者為上座〈Sthavira〉,後出家者應對他們表示尊敬。如《摩訶僧祗律》中說:「先出家(受具)者,應受禮、起迎、合掌、低頭、恭敬。先出家者,應作上座:應先受請、先坐、先取水、先受食」。在佛陀滅度之後百年,摩揭陀國迦羅阿輸迦(俗稱黑阿育)王在位時,僧團因為意見不同,產生爭議。印度西部摩偷羅國的耶舍比丘,邀請東西方的七百位上座長老,至吠離舍舉行第二次集結(稱為七百集結、或吠離舍集結),會中做出決議,認為東部比丘僧團對於戒律的十種看法是錯誤的(又稱「十事非法」)。東部比丘僧團不同意這個看法,自行集結會誦,訂定戒律。此為佛教僧團分裂的開始,所以又稱為「根本分裂」。
因為上座部的戒律是以上座長老〈Sthavira〉的意見而成立,尊行此七百集結所制定戒律的僧團,稱上座部(Sthiravada)。而印度東部的比丘僧團,他們尊行的戒律是由僧伽會議中集體意見所制定,人數較多,故稱大眾部。上座部與大眾部最大的不同,在於上座部重律,認為佛陀所制一的一切戒律都不能捨棄。而大眾部重法,認為佛陀的教法會因眾生心性與環境的不同作調整,所以僧律可以因僧團的共識而改變,其中比較不重要的小戒律,可以適當的加以改變。而在戒律方面,上座部尊重傳統,尊重上座比丘的意見,由他們來做戒律制定與戒律解釋的工作;但是大眾部則是認為應由僧伽的集體意見來決定戒律,他們也接受在家眾參與僧團的討論,這是兩派主要的不同。
在七百集結之後,西方系的比丘僧陀,以拘舍彌、摩偷羅為根據地,並逐步向西北發展,成立了說一切有部。留在拘舍彌一帶的,後稱為犢子部。在阿槃提(Avanti)地方,則發展為分別說部。
其中以說一切有部最為興盛,也深深影響到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犢子部之後又分出四部,其中以正量部最為盛行,並取代了原先犢子部的地位。而現代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則是由分別說部所發展而來。
[编辑] 上座部部派表
- 根本上座部
- 先上座部
- 分別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