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
---|
基本教義 |
三寶 涅槃 緣起 戒定慧 五蘊 |
修行位階 |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
人物 |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龍樹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蓮花生 慧能 虚云 印光 |
宗派 |
大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
经典 |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坛经 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经 圆觉经 |
聖地 |
八大圣地 四大菩薩道場 |
维基主题:佛教 |
藏傳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自寂護論師傳入大乘佛教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目录 |
[编辑] 藏傳佛教的起源
[编辑] 前弘期
中國藏傳佛教開始於西元七世紀中葉。當時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及弟子蓮花戒入藏,逐漸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但此時仍有許多人反對。後寂護大師返印,敦請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傳入密宗,折服了原來盛行的苯教,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揚。
寂護與蓮華生大士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據現存的登嘎爾目錄(布敦認為是赤松德贊王府所編),當時譯出的大小顯密經律論有738種(內從漢文轉譯的32種),故當時佛教流傳是很興盛的。此時建立的,稱寧瑪派,又稱舊派。
當時又有唐朝禪師摩訶衍(Mahayana),藏文稱其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失敗,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1]
[编辑] 藏傳佛教的發展及波折
在九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朗達瑪滅佛,曾有一段時間(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後來由西康地區再度傳入,藏傳佛教又得復甦。在朗達瑪滅佛後,因經典散失,開始有人發掘編輯舊有保留的佛經,稱為伏藏,根據前弘期舊譯經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又稱舊派。而在朗達瑪滅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譯的經典,稱新譯。西藏史上稱朗達瑪滅法之前為前弘期,之後由大譯師仁欽桑波重興的佛教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學者,特別是遭遇變亂時期的那爛陀寺、超岩寺等的學者,(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在1203年被入侵軍全部毀壞),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經,傳譯事業因而興盛,著名的譯師有馬爾巴等人。
十一世紀時有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傳播中觀應成派大義,同時藏族比丘仁欽桑波(寶賢)等翻譯了很多的經論。
印度傳入西藏的佛學,主要的稱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豐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經裏,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這些譯著都非常重要。
喇嘛教傳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時代,俺答汗與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見面殿下在蒙古傳播的種子,蒙古源流說,俺答汗的從孫切盡皇台吉是第一位信仰喇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紀中幾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喇嘛教。[2]
[编辑] 藏傳佛教,苯教,喇嘛教
藏传佛教常被人以为是一种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般人把它称为「密宗」或「喇嘛教」,這些稱呼和藏传佛教的內涵有些許的不同。藏传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份。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本师释迦牟尼佛弘扬,传至今天,主要分为南传(即缅甸、泰国及斯里兰卡一带之佛教)、北传(中国、韩国、越南及日本等地盛行)及藏传(西藏、尼泊尔、不丹等地盛行)。佛法在传入各地以後,或多或少都因为风俗文化而演变成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但其教义与本师所弘传的并无分别,只是在表达上及仪式上有所不同。
藏传佛教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格魯派、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在中文中,这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黄派」、「花派」、「红派」及「白派」。
一般稱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称,是一种佛法未传入西藏以前的本土信仰,与「密宗」及佛法毫无关系。苯教教是一种祭祀大地山河的泛灵信仰,其中部分教士吸收了一些佛法名词及教义,在佛法传入西藏之後,苯术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川北一带有不少的信徒及法师。
「喇嘛」一字解作「无上」,被用作任何一位法师之尊称,等同遇到德高望重的僧人时会尊称为「师父」一般。时至今天,我们把任何西藏僧人都称作「喇嘛」;乃至在印度,有些人把任何西藏人不论老少僧俗男女都称作「喇嘛」,甚至有人以「喇嘛」为姓氏的,这些都是後期之文义衍变,与原来意義定有所差異。「喇嘛」并非西藏法师的独有称号,西藏的人把汉地法师称作「汉喇嘛」(Gyalama)。而藏地习俗,对于普通僧人,称作“扎巴”即是入寺廟學佛的人,普通僧人不得妄稱喇嘛,要去到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才可稱喇嘛。
藏传佛教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义,故此也包含了密宗的教义在内,但并不是说藏传佛教就等於「密宗」。密法只是藏传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学过密宗,所以把藏传佛教各派统称作「密宗」並不確切。
[编辑] 藏傳佛教教派
- 宁玛派 (又名“红教”或“古宗派”)
- 噶举派 (又名“白教”)
- 萨迦派 (又名“花教”除了薩迦本派之外,尚有哦巴、茶巴、種巴三支派)
- 觉囊派
- 噶当派
- 格鲁派 (又名“黄教”)
- 希解派
- 觉宇派
- 廓扎派
- 夏鲁派
- 嘎檔派(又名"綠教"或敕教)
[编辑] 藏传佛教经典
藏傳佛教分顯教、密宗二者。其中顯教有五大論必讀:《現觀莊嚴論》、《律經》、《俱舍論》、《入中論》、《釋量論》。
[编辑] 藏传佛教人士
[编辑] 藏传佛教礼仪
[编辑] 藏传佛教法器
[编辑] 藏传佛教法乐
[编辑] 藏传佛教法舞
法舞,藏语称钦木。指舞者带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在法器的节拍下直接演示佛教教义的舞蹈。
[编辑] 藏传佛教学院
[编辑] 拉卜楞寺学院
[编辑] 藏传佛教法会节庆
[编辑] 藏传佛教民间节日
[编辑] 藏傳佛教藝術
繪畫
雕塑
其它藝術
- 面具
- 印經板
[编辑] 参看
- ^ 《布頓佛教史》:「其後蓮花戒法師到來。國王坐在中間,大乘和尚在其右,而蓮花戒在其左邊。漸派的徒眾環列,藉以形成蓮花戒的侍從。國王將花環給與兩位首領後,說道:『你們兩位主持爭論。失敗者一定要向勝利者獻花環,且不許居留此地!』」後摩訶衍和尚被判定失敗,他的一群弟子包括柯麻麻Co-ma-ma覺得深受羞辱,「據傳說他們以巨石撞擊其身,遂死」。參見巴宙《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02/chbj0202.htm#nt123
- ^ 佛教教育基金會,http://www.budaedu.org.tw/budaedu/buda1_24.php。
[编辑] 外部連結
- 寶吉祥佛法中心
- 佛教上品上位大聖德研究會
- 格鲁教法集成
- 薩迦法王暨薩迦學院官方中文網站
- 宗薩佛學院官方中文站 ─ 正法源學佛會
- 有关藏传佛教的简介
- 喇嘛網
- 白教噶舉派噶瑪巴大寶法王
- 紅教寧瑪噶陀巴
- 佛教大學
- 藏傳佛教
- http://www.ddba.com.tw/敦督多傑佛學會
- 《与西藏有缘》 林聪
- 噶瑪噶舉網絡世界
- 《直貢渡筏》僧格顛增(阿里)仁波切
- 卡廬網 介紹藏傳佛教藝術
- 卡廬書店 藏傳佛教藝術專門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