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丁光训主教 (1915年9月20日-)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现代派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前圣公会主教、中国官方支持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80年——1997年)、名誉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
丁光训祖籍浙江舟山。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外祖父是圣公会牧师。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基督教青年会任职。1942年获圣约翰大学神学学士学位,按立为圣公会会吏,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并与郭秀梅(1995年去世)结婚。1946年,丁光训夫妇移居加拿大,从1946年到1947年担任加拿大基督教学生运动干事。随后他前往美国纽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1948年获得两校的文学和神学硕士学位,从1948年到1951年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担任干事。
1951年底,丁光训夫妇和儿子一同回到中国大陆(次子1952年出生),参加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丁光训回国后,先在上海广学会担任总干事。1953年起,担任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丁光训被选为常务委员。1955年与王神荫牧师一起,被英国圣公会分别祝圣为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和山东教区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失去了职位,只保留了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的职务(该院已经停办,直至1981年復校);但在1970年代又回到了重要岗位。1980年,丁光训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虽然圣公会组织在中国已不再存在,但丁光训仍然保留了他的主教头衔。1985年发起成立爱德基金会并任董事长。1997年初改任基督教全国“两会”名誉主席、会长。1993年以后,丁光训不断批评基督教内占主导地位的“保守落后”的神学思想,主张建设一种“积极、开放、包容、能动”的神学思想,提出淡化“因信称义”的教义和“信者与不信者”的对立(据说自己在家中陈设观音像),倡导“伦理型、服务型和理性”的新神学思想,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许多教会领袖和信徒对此反应冷淡,甚至批评这是异端。
丁光训也担任许多政治职务,1989年起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全国人大委员。
世界人权组织对丁光训的评价分歧很大。大赦国际等许多人权组织认为他是中国共产党迫害宗教的帮凶和宣传员(他否认中国正在进行宗教迫害);另一些则认为他已经在现有体制内尽了全力。
目录 |
[编辑] 神学
丁光训大力提倡“神学建设”,对此产生了许多争议。他将新教的传统信仰因信称义更改为“因爱称义”。
[编辑] 著作
[编辑] 参考文献
- Wickeri, Philip. Seeking the Common Ground: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the Three-Self Movement, and China's United Front, Orbis Books, 1988. ISBN 0-88344-441-0
[编辑] 外部链接
- 新华社丁光训简历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