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協奏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河鋼琴協奏曲改編自冼星海於1939年間所作之《黃河大合唱》。
目录 |
[编辑] 創作背景
冼星海於1939年在延安創作了《黃河》大合唱,1941年他往蘇聯莫斯科進修,把舊作重新編寫及配器。其後分別由李煥之、瞿維及嚴良堃等先後加工整理。
在中共建國後不久,冼星海跟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者聶耳被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稱為「人民音樂家」,意指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極高的政治地位。但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期間,中共隨即勒令禁止演唱黃河大合唱,並禁止中央樂團演出西方管弦樂作品,使得眾演奏家們苦無用武之地。鋼琴家殷承宗惟有把鋼琴用貨車推到天安門,實行用鋼琴伴唱革命歌曲,得到江青的青睞,其後的鋼琴伴唱《紅燈記》亦由此而生。
儲望華於文革期間的大部份作曲都是基於個人創作,但當時在文革中國卻流行「集體創作」,其最膾灸人口的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被宣傳成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及許斐星六人合力將黃河大合唱改編湊合而成」。
- 前奏:《黃河船夫曲》
- 《黃河頌》
- 《黃河憤》
- 《保衛黃河》
[编辑] 梗概
[编辑] 前奏:《黃河船夫曲》
《黃河船夫曲》描述黃河驚濤駭浪的險峻與氣勢,自然少不了樣板戲的招牌—快速半音階漸強音型,定音鼓及大鈸的長擂等等公式語彙。
[编辑] 《黃河頌》
《黃河頌》原男聲獨唱的雄壯豪邁旋律,讚歎黃河的歷史與氣勢,帶出中國文化想像的驕傲。冼星海透過此段廣闊的中國式宣敍調,配合大提琴合奏之雄渾音色,使不少炎黃子孫為之動容,亦帶出該曲固有之民族風格。
[编辑] 《黃河憤》
本段落開首加插了一段中國竹笛作為引子,伴以豎琴,其實是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江南風引子換上了陝北風格。旋律上是原溫婉的女聲合唱《黃水謠》,現用鋼琴娓娓道來,接上悲憤控訴的《黃河怨》。
[编辑] 《保衛黃河》
此部分乃黃河鋼琴協奏曲之終結部分,以西方複調的卡農(canon)寫法,各聲部互相模仿追逐,把保家衛國之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氣氛及情緒不斷擴展,此手法亦由原本的大合唱引用過來;而《東方紅》的音調自始至終貫穿全個樂章。今天流通的版本,包括殷承宗的電影版,於此樂章高潮樂隊齊奏《東方紅》後,鋼琴再次奏出《保衛黃河》主題,與弦樂卡農競奏,再到小號奏出「東方紅」第一句,即天衣無縫地接上《國際歌》的尾句,此乃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換尾」手法的精彩應用。
[编辑] 重要影響
此曲跟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取材自「梁祝」故事)一樣,以西方風格的樂器演繹出富神州風格的組曲,對中國音樂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编辑] 評論
- 日本作曲大師武滿徹(Toru Takemitsu)於文革時聽到此曲後亦讚不絕口說:「如此偉大的中國,怎會攪出一部這樣的作品!」
- 美國費城交響樂團亦曾出版此曲,但其唱片封套卻幽默地揶揄了這種中國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集體創作,更指「其作曲家包括了蕭邦、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及拉赫曼尼諾夫等人」
[编辑] 資料來源
- 香港管弦樂團「為中國喝采2007」之節目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