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韓服 | ||||||
---|---|---|---|---|---|---|
穿韓服的婦女 |
||||||
韓文名稱 | ||||||
|
韓服 ,南韓叫한복(韓服),北韓叫조선옷(朝鮮옷)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
目录 |
[编辑] 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有韓國人穿着韓服,但現時的韓服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唐政府把絲製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着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着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蒙元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髮,並要穿着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服裝亦改為近似明朝漢服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女服上衣(襦)亦縮短。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襦甚至短至袒露乳房,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就變成現在所見的式樣。它大同于明朝流行的漢服款式。
[编辑] 頭飾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紮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髮結成髮髻在頭頂,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和一般宮女(內人)、官婢(如巴只、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粗緞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
已婚女性、妓生(藝妓)、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加髢(假髻),即把假髮弄成盤狀戴上,始於高麗,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髮髻(編髮)。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採「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加髢」樣式。
加髢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有錢人、貴族婦女和妓生喜歡在加髢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加髢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婦女則只有一圈。王族婦女禮服的加髢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一種,代表身分與地位,有嚴格規定。王族婦女、尚宮會於加髢和頭頂之間放一「子供枕」。
後來婦女的加髢越來越大,形成奢侈風氣,時有婦女因加髢過重折斷頸項至死,宮中才禁止已婚王族婦女及女官於日常佩戴加髢,但仍然會在重大日子佩戴。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髮髻並插上髮簪而不戴加髢。
[编辑] 場合
韓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王妃、嬪御、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以及尚宮、醫女,會穿著稱為「唐衣」的韓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較長、有些長到及膝的程度,穿時要把雙手放在前襟之內。小禮服則是圓衫。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袿衣」的長外套,女性有時會用袿衣遮蓋頭部。
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着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在北韓則有較多人仍然經常穿著韓服,尤其是農村地區,一些學校也會以改良韓服作為校服。
[编辑] 各種韓服
國王、王妃的禮服與內人、宦官的服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