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鱗蛇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Smith, 1843) |
異鱗蛇鯖,又名鱗網帶鯖,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中文俗稱油魚、玉梭魚,又名白玉豚,英文俗稱 Escolar、Oilfish、Black Oilfish、rudderfish、white tuna[1],是異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常見於各地的熱帶和溫帶海洋,然而北印度洋卻未見出產。根據紀錄,棘鱗蛇鯖活躍於200至885米的深層海域。最長約200厘米,最重紀錄為45公斤。外型像似棘鱗蛇鯖,但鱗片較大,尾柄中央有稜脊,側線呈大曲紋狀,魚鰭亦略有分別。異鱗蛇鯖魚身有光澤,帶暗褐色,並隨著成長漸變成黑色。[2]
異鱗蛇鯖內含蠟酯,有人認為不宜食用,並被歸類為油魚的一種。
異鱗蛇鯖於不同國家的命名:
- 美國:鯖魚(mackerel)、牛油魚(butterfish)、油魚(oil fish)、蓖麻油魚(castor oil fish)、天竺舵魚(rudderfish)、waluu或梭倫魣(gemfish)
- 加拿大:油魚(oil fish)、梭倫魣(gemfish)或天竺舵魚(rudderfish)
- 澳洲:油魚(oil fish)、黑油魚( black oil fish ),經常以天竺舵魚(rudderfish)之名出售
- 英國:可能會被錯誤標示鱸魚(sea bass)
[编辑] 參見
[编辑] 注釋
- ^ 注: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稱有時會交替使用。
- ^ 來源: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 FishBase
其他参考:
- Collins Guide to the Sea Fishes of New Zealand, Tony Ayling & Geoffrey Cox, William Collins Publishers Ltd, Auckland, New Zealand 1982 ISBN 0-00-216987-8
-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魚類資料庫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 附件四:「油魚」及「台灣鱈魚」於不同國家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