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7年),印度經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系。若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GDP計算(2007年估計為1.09萬億美元)[1],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在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的經濟增長名列第二,2006/07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9.4%。[2]不過,印度人口龐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計數字)僅為$4,182(以PPP計算)或$964(名義人均收入)。[3] [4]世界銀行也將印度界定為低收入經濟體。[5][6]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工手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藉資訊科技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製藥、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面對的經濟問題來自龐大並持續增長的人口,以及嚴重的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屬於貧困人口。
目录 |
[编辑] 歷史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直至現在。
[编辑]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7]
長久以來,印度逾99%的人口居於鄉村[8];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9]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10]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12]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13]
[编辑]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14]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15]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16]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17][18]
[编辑]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19]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du rate of growth)[14]
[编辑]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惡化。隨着印度的主要貿易伙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20]有見及此,當時的總理纳拉辛哈·拉奥與財長曼莫汉·辛格於1991年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21]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22]
1990年代,印度經濟發展迅速。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23][24]
[编辑] 註釋
- ^ Economic Times India
- ^ zh-hans:“;zh-hant:「India's GDP expanded at fastest pace in 18 yearszh-hans:”;zh-hant:」,MarketWatch,May 31 2007.
- ^ IMF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CIA(2007年10月15日).於2007年10月24日查閱.
-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India.CIA(2007年9月20日).於2007年10月2日查閱.
- ^ India climbs up the income ladder
- ^ World Bank Country Classification Groups, (July 2006 data)
- ^ Nehru, Jawaharlal(1946).[[en:Discovery of India|]].Penguin Books.ISBN 0-14-303103-1.
- ^ Kumar, Dharma (Ed.)(1982).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2) c. 1757 - c. 1970.Penguin Books,519.
- ^ Datt, Ruddar & Sundharam, K.P.M.(2005).“2”,Indian Economy.S.Chand,15–16.ISBN 81-219-0298-3.
- ^ Sankaran, S(1994).“3”,Indian Economy: Problems,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Margham Publications,50.ISBN.
- ^ Kumar, Dharma (Ed.).“4”,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2),422.
- ^ Kumar, Dharma (Ed.).“1”,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2),24–26.
- ^ Datt, Ruddar & Sundharam, K.P.M..“2”,Indian Economy,16.
- ^ 14.0 14.1 Williamson, John and Zagha, Roberto (2002). "From the Hindu Rate of Growth to the Hindu Rate of Reform". Working Paper No. 144.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form.
- ^ Roy, Tirthankar(2000).“1”,Th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牛津大學出版社,1.ISBN 0-19-565154-5.
- ^ zh-hans:“;zh-hant:「Of Oxford, economics, empire, and freedomzh-hans:”;zh-hant:」,The Hindu,October 2 2005.
- ^ Roy, Tirthankar(2000).“10”,Th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牛津大學出版社,304.ISBN 0-19-565154-5.
- ^ Roy, Tirthankar(2000).“preface”,Th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0-19-565154-5.
- ^ Kelegama, Saman and Parikh, Kirit (2000).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nd Reforms in South Asia". Second Draft.
- ^ (2004-06-01). "India's pathway trough economic crisis".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Programme GEG Working Paper 2004/06. Retrieved on 2007-10-02.
- ^ Panagariya, Arvind (2004). "India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 Triumph of Reforms".
- ^ zh-hans:“;zh-hant:「That old Gandhi magiczh-hans:”;zh-hant:」,The Economist,November 27 1997.
- ^ Wilson, Dominic,Purushothaman, Roopa(2003年10月1日).Dreaming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Global economics paper No. 99.Goldman Sachs.於2007年10月4日查閱.
- ^ Grammaticas, Damian."Indian economy 'to overtake UK'".BBC News.於2007年1月26日查閱.
亚洲经济 |
---|
阿富汗 · zh-hans:阿拉伯联合酋长国;zh-hk:阿聯酋;zh-han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曼 · zh-hans:阿塞拜疆;zh-hk:阿塞拜疆;zh-hant:亞塞拜然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zh-hans:朝鲜;zh-hk:北韓;zh-hant:北韓 · 東帝汶 · 菲律宾 · zh-hans:格鲁吉亚;zh-hk:格魯吉亞;zh-hant:喬治亞 · 哈萨克斯坦 · zh-hans:韩国;zh-hk:南韓;zh-hant:南韓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zh-hans:卡塔尔;zh-hk:卡塔爾;zh-hant:卡達 · 科威特 · zh-hans:老挝;zh-hant:寮國;zh-hk:老撾;zh-sg:寮国 · 黎巴嫩 · 馬爾代夫 · 马来西亚 · 蒙古 · 孟加拉国 · 缅甸 · 尼泊尔 · 日本 · zh-hans:沙特阿拉伯;zh-hk:沙地阿拉伯;zh-hant:沙烏地阿拉伯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zh-hans:文莱;zh-hant:汶萊;zh-hk:汶萊 · zh-hans:乌兹别克斯坦;zh-hk:烏茲別克;zh-hant:烏茲別克 · 新加坡 · 叙利亚 · 亚美尼亚 · zh-hans:也门;zh-hant:葉門;zh-hk:也門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约旦 · 越南 · 中華民國(台灣)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 澳门) |
|
---|
阿尔巴尼亚· 安格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亚美尼亚· 澳大利亚· 巴林王国·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貝里斯· 贝宁· 玻利维亚· 博茨瓦纳· 巴西· 文莱·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柬埔寨· 喀麦隆· 加拿大· 中非共和国· 乍得· 智利· 中国· 哥伦比亚· 刚果· 哥斯达黎加· 象牙海岸· 克罗地亚· 古巴· 刚果民主共和国· 吉布提· 多米尼加· 多米尼加共和国· 厄瓜多尔· 埃及· 萨尔瓦多· 欧盟1· 斐济· 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加蓬· 甘比亚· 乔治亚· 加纳· 格林纳达· 危地马拉·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中国香港· 冰岛·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以色列· 牙买加· 日本· 约旦· 肯尼亚·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莱索托· 列支敦士登· 中国澳门·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墨西哥· 摩尔多瓦· 蒙古·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缅甸· 纳米比亚· 尼泊尔· 新西兰·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尼日利亚· 挪威· 阿曼· 巴基斯坦·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拉圭· 秘鲁· 菲律宾· 卡塔尔· 卢旺达·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 圣卢西亚岛· 聖文森·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 所罗门群岛· 南非· 斯里兰卡· 苏里南· 瑞士· 中華民國· 坦桑尼亚· 泰国· 多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突尼斯· 土耳其· 乌干达·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美国· 乌拉圭· 委内瑞拉· 越南· 尚比亞· 津巴布韦 1欧盟27个成员国都是WTO成员:奥地利· 比利时· 保加利亚· 塞浦路斯· 捷克共和国·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爱尔兰· 意大利· 拉脱维亚· 立陶宛· 罗森堡· 马耳他· 荷兰(— 荷兰欧洲部分 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瑞典· 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