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名。
西漢年間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中年以後,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宮內圖書的整理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如西晉的中書監荀勗和中書令和嶠。
隋以及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不能主導全國政務。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不實際總理政務的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