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学集大成者。
祖父魏革,娶妻高氏,有七子二女[1]。生父過繼高家,改名高孝璹,有六子。“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2],人稱神童,十五歲寫《韓愈論》,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開禧元年(1205年),除秘書省正字,後遷校書郎。以親老乞補外任,出知嘉定府(四川省樂山縣)。
嘉定三年(1210年),因父亡,辭職回家守孝,築室白鶴山(梧州邛崍市區西郊)下,於鶴山書院授徒講學,士爭從之,世稱“鶴山先生”。守孝期滿後,先後至漢州、眉州、滬州任職,有治績。力主抗金,獻邊防十策。受朱端诬告,连降三官。复为礼部尚书。官至端明殿學士。
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了翁與朱熹及其弟子輔廣、李燔有往來,又与陆九渊之子陆持之友好,並吸取心學的精華。魏了翁對《周易》極有研究,重视王弼、邵雍等人的見解,认为:“大抵性善之义具于《易》。”他认为:“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有不知则义理阙焉。”。黃百家稱:“鶴山識力橫絕,真所謂卓犖觀群書者。”了翁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说”亦深信不疑[3],直言“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4]。嘉熙元年卒於紹興府安撫使官所。賜太師,諡文靖。葬於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5],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著有《鶴山大全文集》120卷、《九經要義》26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