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薩爾滸之戰 | |||||||||||
---|---|---|---|---|---|---|---|---|---|---|---|
明清战争的一部分 | |||||||||||
{{{image}}} |
|||||||||||
|
|||||||||||
參戰方 | |||||||||||
明朝 | 後金 | ||||||||||
指揮官 | |||||||||||
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遼陽總兵劉鋌、遼東經略楊鎬 | 後金可汗努爾哈赤 | ||||||||||
兵力 | |||||||||||
??? | ??? |
薩爾滸之戰是1619年后金和明朝在萨尔浒(今遼寧撫順市東大夥房水庫東南岸,是一座山名)进行的一场大战,后金军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歷數明廷的七大罪狀,向明廷宣戰。七月,後金軍攻入鴉鶻關,攻占清河堡。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經略楊鎬率領下,分四路進伐後金汗國,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以杜松部為主力。劉綎,驍勇善戰,但與楊鎬素不和,被派往東路,孤軍深入。杜松輕敵冒進,在薩爾滸被努爾哈赤打敗。明軍被擊潰,傷亡四萬五千多人。努爾哈赤又馳兵與代善會師,擊破進攻吉林崖的杜松軍,杜松戰死,明西路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鋌戰死,僅李如柏全師而退。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決定性的會戰。在這次戰爭中,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取得了勝利,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態勢“明朝方面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在薩爾滸山建立一座《薩爾滸之戰書事碑》,親撰碑文,並有詩:“鐵背山頭殲杜松,手麾黃鉞振軍鋒;於今四海無爭戰,留得艱難締造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