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物分类 |
---|
生物分類學 |
阶元分类 |
域 | 界 |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 亚种 |
双名法 |
非细胞生物 |
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
├ 动物 |
├ 真菌 |
├ 植物 |
└ 原生生物 |
五界法 |
原核生物界 |
原生生物界 |
真菌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
四界法 |
菌界 |
原生生物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
三域法 |
古细菌域 |
细菌域 |
真核生物域 |
生物分類學通常直接稱分类学(英語:Taxonomy),是一門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要將生物分類,首先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以病毒來說,雖然可在其他生物體內寄生並複製,但在生物體外卻沒有一般生物的特徵如製造或攝取營養,生殖等現象。又如引起瘋牛病的朊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卻無DNA成分,一直以來,DNA被視為生命遺傳物質,經由與RNA的轉錄轉譯過程, 形成蛋白質,再進一步形成組成細胞的各個部分,如細胞膜、胞器等,而細胞則是我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組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这种分类应该反映不同生物体间的进化树关系(evolutionary tree)。分类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群,而系统学试图寻找生物之间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法是林奈氏分类系统(Linnaean),它包括一个属名和种加词。关于如何为生物命名的原则有很多国际协议,例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B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ZN)以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规(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试图在三个领域标准化命名,但现在还没有被正式采纳。《国际病毒命名和分类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简称ICVCN)是不属于生物命名法规的。
传统上,生物被划分为五界,它是由Sahn等于1949年提出的:
Copeland提出过四界说:
菌界(细菌和蓝藻) -- 原生生物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说。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细胞是否有核以及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差异。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即“病毒”),而它们在细胞外并不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形式。
[编辑] 参见
- 信息分类学
- 生物分类学
- 植物分类
- 动物分类
- 昆虫分类学
- 白蚁分类
[编辑] 分类表
- 生物分類總表
- 古菌分類表
- 細菌分類表
- 植物分类表
- 动物分类表
- 軟體動物分類表
- 環節動物分類表
- 昆虫分类表
- 魚類分類表
- 兩棲動物分類表
- 爬行動物分類表
- 哺乳動物分類表
- 鳥類DNA分類系統
- 鸟类传统分类系统
[编辑] 参见
|
||
---|---|---|
科學研究 | 分子生物學 · 細胞生物學 · 遺傳學 · 生物化學 · 结构生物学 · 發育生物學 · 免疫學 · 生理學 · 組織學 · 解剖學 · 演化生物學 · 分類學 · 生態學 · 動物行為學 · 微生物學 · 動物學 · 植物學 · 生物資訊學 · 系统生物学 · 生物數學 · 生物物理學 · 生物統計學 · 太空生物學 | |
歷史與人物 | 生物學史 · 生物學家列表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诺贝尔化学奖 | |
相關學科 | 化學 · 醫學 · 人類學 · 農學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