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士禎(1634年-1711年)[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
出生世宦之家,祖父王象晉,為明朝河南省佈政使。崇禛七年(1634年)生於河南官舍,七歲入鄉塾,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進士,集諸名士於大明湖,賦《秋柳詩》,後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致仕。因避雍正諱,改名士正。乾隆賜名士禎,諡文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鐘(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範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
王士祯与蒲松龄是好友,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等。
[编辑] 注釋
- ^ 原名士禎,避雍正帝諱,改為士正,乾隆時詔命改為士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