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滨江道是中国天津市的一条主要商业街,位于该市市中心的和平区。该路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到海河边的张自忠路,西南到南京路,全长2094 米,宽12 米。
[编辑] 历史
滨江道在1943年以前属于天津法租界。该路的东段,从张自忠路向西至大沽北路段,在1861年天津法租界开辟时就被划入该租界,初期并未开发,直到188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才修筑道路,以法国公使葛罗命名为葛公使路(又称 4 号路)。 该路的西段,从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法租界扩展时划入该租界,当年即修筑道路,以法国将军福煦命名为福煦将军路(又称 26 号路),。海大道(今大沽北路)至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一段的葛公使路,因广东帮的商店多,被称为“广东街”。 [1]
1913年8月-1916年6月,在福煦将军路的终点的租界外,修建了天主教天津教区的主教座堂——西开教堂,这是一座宏伟的罗马式建筑,教堂侧面是同时建造的“法汉学校”(现为天津第二十一中学)。
1920年代,在法租界内的杜总领事路与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陆续建成天津劝业场、浙江兴业银行、劝业商场、惠中饭店、交通旅馆四座大楼,以及天祥商场、泰康商场、国民饭店、渤海大楼等众多整齐美观的西式建筑,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区域的天津中外上流社会人士,多选择此处作为进行消费、娱乐的首选区域。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法租界,葛公使路和福煦将军路分别更名为兴亚三区4号路和兴亚三区26号路。二战结束以后的1946年,国民政府将两段道路合并统一命名为滨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