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盜龍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化石時期: 侏儸紀到白堊紀 (不包含鳥類的狀況) |
||||||||||||
---|---|---|---|---|---|---|---|---|---|---|---|---|
科學分類 | ||||||||||||
|
手盜龍類(Maniraptora)是個虛骨龍類演化支,在種系發生學上包含鳥類,以及與牠們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手盜龍類主要包含:恐爪龍下目、偷蛋龍下目、鐮刀龍下目、以及鳥類。手盜龍類是似鳥龍下目的姐妹生物群,兩者共同組成手盜龍形類演化支。手盜龍類在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於侏儸紀,並存活到現代,現今有超過9000種的鳥類繼續存活者。
[编辑] 特徵
手盜龍類的特徵為細長的手臂與手掌,以及手腕上半月形的骨頭。其他手盜龍類的普遍特徵包括:叉骨與羽毛的出現、堅挺的尾巴、以及細長且往後指的恥骨。馳龍科恐龍所擁有的獨特趾爪,可能是手盜龍類的原始特徵;但如果屬實,那大部分的手盜龍類支系失去這個特徵。
在這些特徵之中,例如:叉骨、往後指的恥骨、以及髖臼的穿孔,似乎在擅攀鳥龍科恐龍身上消失了;但全部的擅攀鳥龍科標本都為剛孵化幼體,而且牠們同時擁有原始與先進的特徵;這些現象可能導因於個體發生學,是牠們早期身長階段的正常現象。髖臼是臀窩上的一個洞,可允許動物有直立姿勢,這是所有恐龍皆有的特徵。
少部份科學家認為手盜龍類非常原始,並假設牠們在非常早期就從獸腳亞目分開演化出來,甚至從早於獸腳類的恐龍演化而來。 [1]
幾乎所有已知的手盜龍類都擁有現代的正羽與飛羽;而鳥類擁有強力的飛行能力,可能還有馳龍科恐龍。
[编辑] 種系發生學
手盜龍類是由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在1986年所建立,並依分支定義為:恐龍之中,與現代鳥類親緣關係較近,而離似鳥龍科較遠的所有物種。高斯特注意到這群生物擁有長前肢與手掌,他將這特徵解釋為用來抓取用,因此取名為手盜龍類。在1994年,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將手盜龍類依衍徵定義為:擁有細長的手指、類似翼且彎曲如弓的手臂骨頭、以及最重要的半月形腕骨。大多數後來的研究並未遵循這個後來的定義,而是且採用前者。
這個根據分支的手盜龍類定義通常包括:恐爪龍下目、偷蛋龍下目、鐮刀龍下目、以及鳥綱。其他的分類研究常發現阿瓦拉慈龍科、嗜鳥龍也屬於手盜龍類,美頜龍科有時也被分類於手盜龍類。有些物種更確定地被分類到手盜龍類,但仍不清楚牠們的正確位置,這些物種包括:擅攀鳥龍科、足羽龍、以及義縣龍。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2] 以及賽里諾在2005年的定義。[3]
手盜龍類 |
|
||||||||||||||||||||||||||||||||||||||||||
[编辑] 參考資料
- ^ Czerkas, S.A., and Yuan, C. (2002). "An arboreal maniraptoran from northeast China." Pp. 63-95 in Czerkas, S.J. (Ed.), Feathered Din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 The Dinosaur Museum Journal 1. The Dinosaur Museum, Blanding, U.S.A. PDF abridged version
- ^ Norell, M.A., Clark, J.M., Turner, A.H., Makovicky, P.J., Barsbold, R., and Rowe, T. (2006). "A new dromaeosaurid theropod from Ukhaa Tolgod (Omnogov,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545: 1-51.
- ^ Sereno, P. C., McAllister, S., and Brusatte, S. L. (2005). "TaxonSearch: a relational database for suprageneric taxa and phylogenetic definitions." PhyloInformatics, 8: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