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系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地系列」(The Foundation Series)是一部經典科幻小說系列,創作時間橫跨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49個寫作年頭,一共10冊(包括別人續寫3冊),彼此間劇情獨立,卻又緊密關聯。「基地系列」通常也將處在同一架空宇宙的「機器人系列」和「銀河帝國系列」包括進來,總計起來整個「大基地系列」作品共有14冊長篇,和數不清的短篇小說,另外6冊由其他作家在他死後續寫。「基地系列」備受讚譽,1965年得過雨果獎「史上最佳科幻小說系列」。
《基地》原本是一系列8篇的短篇小說,在1942年5月到1950年1月期間發表於《驚奇雜誌》(Astounding Magazine)。艾西莫夫在自傳中表示,《基地》是在他拜訪編輯約翰·坎貝爾(John W. Campbell)的路上,天馬行空聯想自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之後與坎貝爾兩相討論下,整體概念遂而成形[1]。
「基地系列」第一部《基地》包含4篇短篇小說,劇情各自獨立,單行本發行於1951年。其它4篇中篇小說兩兩相對,分別收錄在《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成為名聞遐邇的「基地三部曲」。1981年,「基地三部曲」早已是世所公認最重要的現代科幻作品,艾西莫夫終於被出版商說服續寫「基地系列」第四部《基地邊緣》[2]。接下來他又寫了一部續集《基地與地球》,5年後發表兩部前傳《基地前奏》和《基地締造者》,在這幾年中,艾西莫夫將「基地系列」與其它系列相結合,將所有系列作品同置於一個「基地宇宙」架構下。
艾西莫夫和坎貝爾聯手為「基地系列」打造出一門全新的統計科學,稱之為“心理史學”,這門學問由書中数學家哈里·謝頓窮盡畢生之力創建,根據大規模的人類活動數據,預測未來走向,規模一旦小於一顆星球或是一座帝國,結果就會失準。謝頓運用此一科學,預見銀河帝國的殞落,整片銀河將因此進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時期,直到第二帝國建立。
於是謝頓建立兩座基地,藉以縮減蠻荒時期,一座遠在邊陲,是藝術與科學的避風港,相對的另一座則在“群星的盡頭”。「基地三部曲」的主要焦點就在端點星上的基地。端點星上的學者為了搶在衰退期之前,保存人類物理科學的知識,努力編輯著一部全方位的《银河百科全书》,對謝頓真正的意圖毫不知情(如果他們知道,就會產生無法控制的變數)。基地的位置也是刻意選定的,千年後就是第二帝國的首都(並非三萬年後的那個帝國)。
目录 |
[编辑] 基地三部曲
早期的這些短篇小說,啟發自愛德華·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艾西莫夫曾用「小小抄襲了愛德華·吉朋」來形容「基地三部曲」所受的影響)。
從許多方面來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說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小說的焦點在於討論文明力量的興衰起落,引為借鏡。雖然不少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意圖,像《一九八四》或《華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講述流行趨勢如何在社會上結實纍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基地系列」則擴大觀察範圍,不再把重點放在社會變成什麼樣子,更關心的是社會怎麼改變,要如何適應。此外「心理史學」賦予劇情一個合理化的宿命觀,用以道德教化,在劇情裡的突發事件皆避無可避,是建構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誤偏差。比方說,在「騾」(Mule)現身前的基地已經緩緩步入寡頭政治與獨裁統治的境地,但是小說把這些都當作「謝頓計劃」必不可缺的一環,沒有在對錯之間大作文章。
小說也斟酌討論到個人主義,「謝頓計劃」代表的是一股無可憾動的社會作用,由遍佈銀河的人類,數以兆億的心智所帶動,任何力量都莫與之爭,然而計劃本身卻仰賴深謀遠慮的個體(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馬洛)因時制宜,領導大局。「騾」也是單一個體,具有超凡能力,預料之外的顛覆了基地,差點毀了「謝頓計劃」,第二基地設局佈陣,彌補「騾亂」,倚靠的還是個體。哈里·謝頓希望自己的計劃能「將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縮短為一千年」,墊基於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實是修補這道瑕疵。
[编辑] 基地後傳
艾西莫夫沒有在《第二基地》成功為「基地系列」標下句點,第二帝國的建立是一則千年預言,小說僅用掉幾百年,「基地三部曲」完全沒有結束的跡象,所以出版社在幾十年後就向他施壓編寫續集。
三十年後的1982年,艾西莫夫終於讓步,動筆寫「基地系列」的第四部《基地邊緣》,之後就欲罷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又出版《基地與地球》,把所有零星末節統統繫於一身,在最後的十幾頁裡,開創出一番全新視野。結果不少(期待大結局的)書迷都認為這種結局相當失敗。艾西莫夫的遺孀珍妮特·艾西莫夫(Janet Asimov)表示,他對於《基地與地球》之後該怎麼辦毫無頭緒,於是就動筆改寫前傳。
系列大融合
「基地系列」設定在艾西莫夫第一部長篇小說《苍穹微石》的架空宇宙一萬年後。《苍穹微石》是「銀河帝國系列」的基礎,有一天(動筆寫《基地邊緣》之前),艾西莫夫決定要將「基地/銀河帝國」與「機器人」合而為一,將三大系列置於同一宇宙,成為一個厚達14冊,總共150萬言的「大基地系列」,整個系列跨越的時間約有兩萬年之久。
[编辑] 基地前傳
「基地前傳」在「基地系列」中,故事年代最早,寫作順序卻是最晚,故事描述哈里·謝頓的一生,與發展心理史學的過程。「基地前傳」第一部《基地前奏》,開始於正在構築心理史學的年輕謝頓,結局已是一年後,第二部《基地締造者》接續第一部,十年一章,講述謝頓失去所愛,帝國分崩離析,一切不幸的背後,如何孕育心理史學的成功,故事結尾謝頓也完成了「穹窿」的全像錄影。《基地締造者》也是艾西莫夫死前完成的最後一部「基地系列」作品。
[编辑] 其他作家續寫
從基地到第二帝國,長達千年,艾西莫夫的作品卻僅涵蓋五百年,在他死後,遺孀珍妮特獲得傑格瑞·班福德(Gregory Benford)首肯,為「基地系列」代寫續章,擴充枝葉。班福德與葛瑞格·貝爾(Greg Bear)、大衛·布林(David Brin)一起執筆,合作譜寫三部曲,故事背景介於兩部前傳之間,後來被共稱「第二基地三部曲」,許多熱切期待第二部三部曲能填補缺口的書迷,後來都相當失望。
在艾西莫夫去世前的1992年,認可了羅傑·麥克布萊·艾倫(Roger MacBride Allen)的「卡利班三部曲」(Caliban Trilogy)。「卡利班三部曲」故事設定在《機器人與帝國》和「銀河帝國三部曲」之間,描述地球化的外世界行星,面臨生態危機,迫使外世界人放棄許多長期文化。艾倫的作品仿照艾西莫夫對於「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的不確定性,強調極端的機器人文化將削弱人類的主動權。
再次造訪基地宇宙的是《基地之友》(Foundation's Friends),一冊由今日許多傑出科幻作家合寫的短篇集。歐森·史考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The Originist〉描述謝頓死後不久,第二基地建立的故事。哈利·托特達夫(Harry Turtledove)的〈Trantor Falls〉講述第二基地在川陀遭劫期間,力圖生存的故事。喬治·茲包斯基(George Zebrowski)的〈Foundation's Conscience〉則是一位歷史學者證明了謝頓計劃造成第二銀河帝國建立。
最近獲得授權的的作品,是另一部機器人推理三部曲,作者是馬克·泰德曼(Mark W. Tiedemann),這些小說的時空背景設計在《機器人與帝國》前幾年,分別是《Mirage》、《Chimera》和《Aurora》。還有另一部機器人推理作品,是亞歷山大·艾爾文(Alexander C. Irvine)的《Have Robot, Will Travel》,設定在泰德曼三部曲的五年後。
還有一些不同作者撰寫的作品(「艾西莫夫機器人城系列」、「艾西莫夫機器人與外星人系列」和「艾西莫夫時間機器人系列」),與「機器人系列」略有關聯,但是與艾西莫夫的作品有不少相互矛盾之處,一般來說不被視為「大基地系列」的一環。
[编辑] 閱讀次序和評價
根據阿西莫夫在《基地前奏》的建議,讀者應按故事的時序來閱讀(即從前傳開始)。但這對從來沒有看過任何『基地三部曲』的讀者有一定的難度,原因之一是作者自己在寫『基地三部曲』亦從未想過要寫續集和前傳。而且,前傳中有大量與「機械人系列」有關的情節。未曾讀過「機械人系列」的讀者時可能會較難明白。
至於後傳方面,《基地邊沿》引用了早期『銀河帝國三部曲』的一些情節,《基地與地球》則較像是艾西莫夫為其筆下三大小說系列不同世界作一個大總結和回顧。這兩本書實質都是為其長期讀者而寫,不是太適合作為入門作品。
何況,亦有部份人批抨艾西莫夫後期的小說情節和早期的篇章有出入,最明顯的莫過於心理史學的準確性。在三部曲的開端,心理史學被神化為能未卜先知,完全能預測公共安全委員會的搬遷令。但在前傳最後一部卻指出委員會實受到某些人的精神控制,才達至結果。這完全破壞了讀者對心理史學長久以來建立的神秘型像。
又以「騾」的情節為例,騾在三部曲給予讀者神秘和強勁的型像,但在後傳卻說他是蓋婭的叛徒,使讀者的幻想破滅。
又有人認為後傳是畫蛇添足,與三部曲的情節和刻劃重點不同。三部曲的重點是講述第一基地如何努力度過每一次的困境成長,以反映出謝頓計劃的神機妙算和基地統治者的能力。但在後傳,艾氏似對自己以前所寫的世界不甚滿意。在《基地邊沿》一書最後,他透過主角的說話道出由第一或第二基地統領下的銀河帝國的慘淡結果。但根據艾氏妻子為艾氏所著的回憶錄,艾氏的願意是為了統一其筆下三大系列,以便日後編寫續集。因此,我們不能發現基地系列最後一部《基地與地球》實質上是為《機器人系列》中提到的各個世界作一個最後的總結。(就此,有人將《基地與地球》視作《機器人系列》。)
艾氏在《基地與地球》中遺下了三個疑團:
1. 蓋婭被端點星議員崔維茲擇作日後第二銀河帝國的基本,它會否日後和第一或第二基地發生直接衝突? 2. 書中多次提到人類從未嘗試到超過某個範圍的宇宙空間,同時,作者亦多次提到謝頓計劃沒有考慮非人類智慧生物的出現及其出現的嚴重性。這是否暗示非人類智慧生物在及後的出現? 3. 機器人系列的主角丹尼爾在停止運作前的向索拉利人菲龍合併,但菲龍卻不受「機器人學三大法則」所規範,這會否帶來任何的災禍。
作者亦在三部曲中設下了數個條件: 1. 作者在三部曲中引用了第二帝國成立後的百科全書條文 (第二帝國必須成立) 2. 作者在三部曲中第三部第二篇中表明在後期會有兩個敵對的團體控制新的第二帝國。
《基地與地球》在1986年完書,但基於多個設定(作者在早期編寫科幻小說時並沒有刻意以系列出版),作者本人也不能完滿解決(即使後繼的作者亦沒有人續寫下去,他們只是補充前傳或三部曲中川陀淪陷的情節。)[3]
[编辑] 參考資料與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資料
- ^ 《In Memory Yet Green》P.311, Isaac Asimov, Doubleday
- ^ 艾氏官網「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小說歷史,1973-1988(英文)
- ^ 導讀 基地前奏 奇幻基地出版社 葉李華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延伸閱讀
- 艾西莫夫:機器人與基地宇宙作品年表,卡蘭坦斯蓋普恩基地,卡蘭坦斯
- 艾西莫夫宇宙:銀河地圖/星球分區對照,卡蘭坦斯蓋普恩基地,卡蘭坦斯
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說 | |
基地系列 | |
基地前傳 | | 基地前奏 | 迈向基地 | |
基地三部曲 | | 基地 | 基地與帝國 | 第二基地 | |
基地後傳 | | 基地邊緣 | 基地與地球 | |
銀河帝國系列 | | 繁星若塵 | 星空暗流 | 苍穹微石 | |
機器人系列 | | 鋼穴 | 裸陽 | 曙光中的機器人 | 機器人與帝國 | |
非系列作品 | | 我,機器人 | 正子人 | 夜幕低垂 | 醜小孩 | 九个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