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位於台灣宜蘭縣五結鄉冬山河畔,佔地24公頃,主要任務為統籌、規劃、推動傳統藝術的調查、保存、傳習及推廣工作,並使傳統藝術能獲得新生、發展與創新;園區開放參觀,成立以來已成為宜蘭縣的重要觀光景點;另於台北市設有民族音樂研究所,專責民族音樂之調查、蒐集、研究、保存及展示推廣等工作,並設置有「民族音樂資料館」。
目录 |
[编辑] 成立歷史
台灣政府於1990年擬定國建六年計畫,其中提出了「籌設東北部民俗技藝園計畫」,後於1995年轉型為「傳統藝術中心籌設計畫」,並定位為文建會的附屬機構。1996年籌備處成立,2002年1月28日正式掛牌運作,並於次年展開招商作業,2003年底選定協和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為最優申請人,後因發生財務問題,於2004年與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簽約,成立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營運,傳統藝術中心本身則專心於藝術保存工作。
[编辑] 園區簡介
園區佔地24公頃,硬體建築及景觀空間規劃上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相當具有特色。園區主要區分為入口處及停車場區、行政中心區、住宿區、演藝廳區、工藝坊區、產業景觀區等區域。
園區展示系統開放收費參觀,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大類,動態展示是以園區內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為主,定時會舉辦不同的技藝展演活動,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核心。另結合許多特色商店,販售地方名特產、工藝品等。
園區與冬山河親水公園間另闢有無污染環保電動船來往。單程15分鐘,票價新臺幣50圓整。
[编辑] 行政中心
包含行政中心、會議中心與學員宿舍,本區不對外開放。
[编辑] 傳統戲劇展演區
包含戲劇館、曲藝館、臨水劇場、戶外廣場與雨天表演場,定期舉辦各項表演活動。
[编辑] 傳統戲劇傳習區
包含戲劇館與曲藝館傳習教室、工藝傳習所與圖書館,可供園區藝師教學使用。
[编辑] 傳統建築體驗區
此區以拆卸重組的方式保存有廣孝堂、黃舉人宅兩個歷史建物,另新建有文昌祠、戲臺等傳統建物。
[编辑] 傳統工藝推廣區
[编辑] 生態景觀探索區
[编辑] 休息服務區
[编辑] 民族音樂研究所
「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之目的,旨在本國音樂資源之調查、研究、保存與推廣工作,業務以臺灣各族群之音樂為範疇,涵蓋範圍包括歌謠、說唱、戲曲、傳統器樂、舞蹈音樂、儀式音樂及當代音樂等。「民族音樂研究所」為保存及推廣服務之需,另設有「民族音樂資料館」,結合尖端科技與網際網路,提供數位化與自動化的服務,藉由現代科技工具,保存珍貴的民族音樂有聲、文圖史料。「民族音樂研究所」與「民族音樂資料館」同址合設,業務與功能相輔相成,是為臺灣民族音樂之保存、研究、運用與推廣,最重要的機構之一。
「民族音樂研究所」的成立過程艱辛,歷經十餘年波折。初時有鑑於長久以來臺灣在歷史與地理上的複雜性,形成豐富多元的民族音樂寶藏,而無一機構司職民族音樂事宜,故文建會於1990年成立「民族音樂中心籌備小組」,由劉萬航擔任召集人、許常惠擔任副召集人,開始推動相關軟硬體的籌備工作,該籌設計畫亦納入行政院核定正式列管計畫。經過多年協調、規劃,與積極爭取設置之土地,1999年7月29日「民族音樂中心籌備處」正式成立運作,是為「民族音樂研究所」之前身。由於經費調撥,2000年6月,文建會配合政府資源整合及組織精簡政策,重新將「民族音樂研究所」功能定位,暫緩硬體興建計畫,改以民族音樂之調查、蒐集、研究、保存及推廣等軟體業務為主,並調整組織型態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年1月,「民族音樂研究所」正式成立,建地原為農委會借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之辦公處所,經協調續借予設置「民族音樂資料館」。經過重新設計、規劃與遷入,「民族音樂資料館」於2003年10月29日正式對外營運。
[编辑] 民間藝術保存工作
[编辑] 相關資訊
-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五濱路二段201號
- 電話:03-9705815
- 開園時間:每日9:00 -21:00
- 售票時間:週一至週日,每日9:00~18:00
- 遊客服務中心電話:03-9507711#9, 0800-868676
[编辑] 票價
- 大型活動期間 1/1-2/28、3/18-5/14、7/1-8/31
- 一般票 150 團體優待票 120 縣民優待票 80 (宜蘭縣民每日17:00後免費入園) 學生戶外教學 70(須行文申請,且完成預約手續) 65歲老人殘障人士110cm以下兒童免費
- 其他期間
- 一般票 80 團體優待票 60 縣民優待票 學生戶外教學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