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昌碩(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中國清末民初的著名篆刻家,亦以書法、繪畫等聞名。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父親吳辛甲是清朝的舉人。母親姓萬。他的本名是「吳俊」或「吳俊卿」、昌碩是他的字號,他也使用過字號「昌石」、另有別號為「缶盧」、「苦鐵」、「大龍」等,晚年在70歲之後,稱自己為「吳字」。
1860年清朝發生太平天國之亂,當時吳昌碩17歲,在戰亂中家破人亡,僅有他與父親逃到了山中的石蒼塢,這也是後來他稱自己「昌碩」的由來,後來戰亂平息後,父子兩人定居於吳城蕪園,在21歲時,也就是1865年(清同治八年)吳昌碩考取了秀才,之後開始以篆刻為生,1872年,他前往江浙一帶,一邊遊歷一邊替人刻印謀生,後來于1904年在杭州孤山創辦了「西泠印社」,結交了不少好友,也開始稱自己「五湖印丐」,他曾說自己30歲時學寫詩,50歲才學畫。對他的畫風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任伯年。
吳昌碩在32歲時,曾在江蘇省擔任安東縣的知縣,不過只做了一個月。
不转换内容==特色== 吳昌碩最大的特色是篆文的書法,藝評家多稱其雄厚、凝炼遒劲,貌拙气酣,勁道十足,极富金石气息。;他將篆刻時的刀法融入了書法當中,頗受到世人的好評。在繪畫上面,他也慣用「寫」的風格來繪畫,所以吳昌碩畫的花卉木石,笔力厚重老辣,力透纸背,又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就連構圖也類似書法的佈局,有藝評家認為他多採用「之」字與「女」字來佈局;他的另一個特色是很喜歡在從紙張中間開始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他可能是少數的金石書畫皆能融合一體的藝術家。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畫壇上,吳昌碩的地位甚高,並形成了「吳昌碩流派」,也影響了民初許多畫家如齊白石、潘天壽等人。他晚年定居於上海,被後世歸於「海上畫派」,2005年他的作品《花卉十二條屏》,售價為美金200萬元,是近代最高價的海上畫派作品。
吴昌硕在日本也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赞为唐后第一人。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庐曾向吴昌硕请教,日本书画界对吴昌硕也极为推崇,专门铸造吴昌硕半身铜像,赠西泠印社陈列。在吴昌硕诞辰160年之际,东京银座美术馆举办吴昌硕书画展,展出了收藏与日本的吴昌硕书画作品。
在民初畫家有「三石」的稱號,分別為齊白石、傅抱石、還有吳昌石。也就是指吳昌碩。著有《缶庐诗存》、《缶庐印存》、《吴昌硕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