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峙(1892年6月30日-1970年1月5日),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予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介石賞識。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大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0年病逝。
目录 |
[编辑] 早年生平
劉峙出身一農民家庭,其父早亡,由祖父養育。年幼時受私塾教育,曾東渡日本,適值日本驅逐中國留學生而回國。之後入讀湖南陸軍小學,進入武昌陸軍中學。1914年底入保定軍校,第二期步科畢業。畢業後到廣東,先於岑春煊部下任參謀,之後又到雲南滇軍朱培德部下任連長。於護法時期隨軍到廣東,曾與陸榮廷及陳炯明等作戰。
[编辑] 初年軍事生涯
黃埔軍校成立後任戰術教官,兼參謀科長。黃埔官兵成立教導團時,劉峙任營長,與陳炯明作戰時曾有戰功。1927年黃埔黨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劉峙任第一師副師長,後升任師長,北伐時攻打武昌、南昌等地,升任第一軍軍長。北伐成功後國軍縮編,劉峙被任為第一師師長。之後發生蔣介石與桂系之爭,劉峙被蔣任為第二路軍總指揮,進攻武漢,成功擊敗桂系。之後發生中原大戰,劉峙再被蔣任為第二集團軍總指揮,在戰事中取得連場勝利,之後被任為河南省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1932年至1934年,參予對紅軍圍剿,成功擊破紅四方面軍根據地。蔣介石曾以河南新集改名經扶縣以誌其功。
[编辑] 後期生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峙被任為第一戰區副司令兼第二集團軍司令,負責守衛平漢路,被日軍大敗,從保定一直撤退至石家莊,事後被撤職,改任重慶衛戍司令。1941年6月,日軍對重慶發動大空襲,發生隧道慘案,身兼防空司令的劉峙受壓被撤去防空司令職務。1942年5月,接任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日軍投降後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下轄原第一、五戰區。1946年進攻位於中原地區的共軍。劉伯承、鄧小平突破劉峙封鎖,成功作戰略轉移,進至大別山一帶,威脅南京。劉峙被免去所有職務。1948年6月,再被蔣介石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下轄80餘萬人。國軍在徐蚌會戰(淮海戰役)中大敗,劉峙得以脫離,再被撤職。
1949年到香港,1950年到印尼以教中文為生。1953年獲准赴台,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定居台中。1970年病逝。
[编辑] 評價
劉峙初年軍事生涯頗有戰功,在北伐及中原大戰時皆有勝果,因而甚得蔣介石器重。但到抗戰以後則屢戰屢敗。有人稱劉峙為蔣介石之“福將”,暗指他其實庸碌無能。劉峙在抗戰初期之表現,更令他被譏為“長腿將軍”。劉峙雖屢戰屢敗,偏受蔣介石重用,連都宋美齡勸道:“外邊閒話很多,劉峙恐不能再指揮作戰吧?”但蔣介石卻不以為然說:“劉打仗是不行,可你說將領中還有誰比劉更聽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