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门 (南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原名朝阳门,因其位于南京城东,最先迎接太阳。1366年朱元璋向东北两面拓展南京城时修建此门。当时城门为单孔券门,门外还有一道瓮城。此门是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平时并不开放。太平天国和曾国藩的湘军曾经多次在此激战。辛亥革命时江浙联军也是从这里攻进南京城。1930年,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奉安大典,修建贯穿南京城的中山大道,将大道经过的朝阳门及瓮城拆除,将基础挖低,在朝阳门原址以北重建为三孔券门,命名为中山门。1937年南京保卫战时,中国守城军队与日军在此激战。12月17日,日军在此门举行入城式。
中山门一直是连接南京城与东郊的重要通道。1996年,在城门下方两侧开辟全长1600米的双线行车隧道,城门则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城的入口。由于历经战火和隧道施工的影响,中山门墙体的塌陷、渗水现象越来越严重。2003年,作为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南京市政府对中山门进行了整修。整修工程清除了墙体内的约3000立方米填土,减轻自重约5000吨,并浇筑钢筋混凝土空箱置于城墙内部以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并将已经严重倾斜的部分城墙拆除重砌。
中山门内有南京博物院。门外原有宽阔的护城河一直向南延伸。因沪宁高速公路建设及沿湖房地产开发,原来的水面大大缩小,并被命名为“月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