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勃海蓨(今河北景縣東)人。
父高韜,官太尉從事中郎。少年喪父,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曾讓產予弟,出家為僧,法名“法淨”。不久還俗求學,常負笈千里。高允好文學,熟《春秋公羊》,初為郡功曹,後為中書博士,遷侍郎。隨樂平王拓跋丕平定涼州叛亂。雖居宦顯要,家中一貧如洗,住草屋、吃鹽菜,兒子以採樵自給。神麚二年(429年)奉詔與崔浩、鄧穎、晁繼、黃輔等同撰國史,纂成《國書》三十卷。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國史」不避忌諱,又把國史銘刻於石碑上,樹在道路的兩旁,費銀三百萬,高允曾預言:「閔湛所營,分寸之間,恐為崔門萬事之禍。吾徒無類矣。」崔浩果被夷九族。由於太子營救,允未受株連。文成帝時,位至中書令。卒年九十八。著作有《左氏解》、《公羊釋》等。明人輯有《高令公集》。
[编辑] 參考書目
- 《魏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