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總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英国殖民地時期(1841年-1997年6月30日),英國派駐香港的英皇代表,共歷28任(另有3任,屬日治時期的總督,皆為日本人,簡稱“香督”。故共計為31任)。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此職大致由行政長官取代。
1843年,《英皇制誥》頒佈,宣佈設置香港殖民地。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總督則是英王的全權代表,兼任駐香港三軍司令。總督的權力極大,主持香港的行政機關行政局和立法機關立法局,兩局的議員都是由總督任命。直至1991年立法局才第一次以直選選出部份議員。早期的總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英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總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則是政治家,曾任英國保守黨主席。
目录 |
[编辑] 總督權力
根據《英皇制誥》,香港總督擁有非常大的權力。在1985年前,立法局所有議員也由總督委任,而在局上所討論的一切議案最終需要得到總督同意並在議案上簽署才可通過。換言之,總督在所有議案上也有「最終否決權」。而行政局則與立法局有別,全部議員一直由總督所委任。兩局在總督施政上,只會擔任顧問及輔助角色。而總督亦為立法局(至1993年止)及行政局的主席。
除了兩局議員外,總督亦有權委派法官和太平紳士的權力和對政府所有公務員(除「輔政司」,後稱「布政司」、財政司、律政司和英國駐港三軍司令)進行紀律行動(如罰款)甚至解除其公職。此外,總督亦有赦免囚犯(包括死囚)和免除罰款的權力。更甚的是,因為總督為英王派駐香港的代表,而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所有官地屬英王所有,所以總督有權將官地授予他人及機構(如保良局等)。
[编辑] 總督義務
香港總督除擁有非常大的權力,於社會上義務地作為一些團體或組織的名譽負責人,如自梅含理起成為香港童軍總會總領袖,自盧押起出任香港大學校監,其後延伸至香港所有大學。
[编辑] 中文譯名由來
英國早期的華裔移民都是來自香港圍村的移民。在戰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國的居留權。不少圍村居民為改善生計,都移民到英國謀生。為服務這群不太會英語的香港移民,以及為香港當地的傳媒服務,由司徒拔爵士起,英國的殖民地部會為全國所有議員和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表。由於香港人普遍使用粵語,官方譯名也以粵語的廣州音作標準,並且會儘可能將譯名漢化(如羅富國、楊慕琦、彭定康等),使華人聽眾有親切感,並期望收得中、英兩國融和之效。
參見中文官方譯名條目。
[编辑] 歷任總督列表
任次 | 肖像 | 總督 | 任期始於 | 任期終於 |
---|---|---|---|---|
1 | 砵甸乍爵士
Sir Henry POTTINGER 又譯璞鼎查 |
1843年6月23日 | 1844年5月8日 | |
2 | 戴維斯爵士
Sir John Francis DAVIS 又譯爹核士、德庇時 |
1844年5月8日 | 1848年3月21日 | |
3 | 文咸爵士
Sir Samuel George BONHAM 又譯般咸、般含、文翰 |
1848年3月21日 | 1854年4月13日 | |
4 | 寶靈爵士
Sir John BOWRING 又譯包令 |
1854年4月13日 | 1859年9月9日 | |
5 | 夏喬士·羅便臣爵士
Sir Hercules ROBINSON, later Lord Rosmead 又譯羅士敏,後為樂善美勳爵 |
1859年9月9日 | 1865年3月11日 | |
6 | Image:MACDONNELL.jpg | 麥當奴爵士
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
1866年3月11日 | 1872年4月16日 |
7 | Image:KENNEDY.jpg | 堅尼地爵士
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 |
1872年4月16日 | 1877年4月22日 |
8 | 軒尼詩爵士
Sir John Pope HENNESSY |
1877年4月22日 | 1883年3月30日 | |
9 | 寶雲爵士
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 |
1883年3月30日 | 1887年10月6日 | |
10 | 德輔爵士
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 |
1887年10月6日 | 1891年12月10日 | |
11 | 威廉·羅便臣爵士
Sir William ROBINSON |
1891年12月10日 | 1898年11月25日 | |
12 | 卜力爵士
Sir Henry Arthur BLAKE |
1898年11月25日 | 1903年7月29日 | |
13 | 彌敦爵士
Sir Matthew NATHAN |
1904年7月29日 | 1907年7月29日 | |
14 | 盧吉爵士
Sir Frederick Lugard, later 1st Baron Lugard 又譯盧嘉或盧押,後為盧吉男爵 |
1907年7月29日 | 1912年3月16日 | |
15 | 梅含理爵士
Sir Francis Henry MAY |
1912年7月24日 | 1919年9月30日 | |
16 | 司徒拔爵士
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
1919年9月30日 | 1925年11月1日 | |
17 | 金文泰爵士
Sir Cecil CLEMENTI |
1925年11月1日 | 1930年5月9日 | |
18 | 貝璐爵士
Sir William PEEL |
1930年5月9日 | 1935年12月12日 | |
19 | 郝德傑爵士
Sir Andrew CALDECOTT |
1935年12月12日 | 1937年10月28日 | |
20 | 羅富國爵士
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COTE |
1937年10月28日 | 1941年9月10日 | |
21 | 楊慕琦爵士
Sir Mark Aitchison YOUNG |
1941年9月10日 | 1941年12月25日 | |
香港淪陷,請參閱香港日治時期
|
||||
軍政廳最高長官 | 酒井隆中將及新見政一將軍
Lt. Gen. Takashi Sakai & Gen. Masaichi Niimi |
1941年12月25日 | 1942年2月20日 | |
1
佔領地總督 |
磯谷廉介中將
Lieutenant General Rensuke Isogai |
1942年2月20日 | 1944年12月24日 | |
2
佔領地總督 |
田中久一中將
Lieutenant General Hisaichi Tanaka |
1945年2月1日 | 1945年8月15日 | |
日治時期結束,英國復權 | ||||
署任 | 詹遜,後為爵士
Franklin Charles Gimson, |
1945年8月15日 | 1945年9月1日 | |
軍政府總督 | 夏慤爵士
Sir Cecil Halliday Jepson Harcourt 曾譯哈科特 |
1945年9月1日 | 1946年4月30日 | |
21
復任 |
楊慕琦爵士
Sir Mark Aitchison YOUNG |
1946年5月1日 | 1947年7月25日 | |
22 | 葛量洪爵士
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 |
1947年7月25日 | 1958年1月23日 | |
23 | 柏立基爵士
Sir Robert Brown BLACK |
1958年1月23日 | 1964年4月14日 | |
24 | 戴麟趾爵士
Sir David Clive Crosble TRENCH |
1964年4月14日 | 1971年11月19日 | |
25 | 麥理浩爵士
Sir Murray MacLEHOSE, 後為勳爵,曾譯麥理灝 |
1971年11月19日 | 1982年5月20日 | |
26 | 尤德爵士
Sir Edward YOUDE |
1982年5月20日 | 1986年12月4日 | |
署理 | 鍾逸傑爵士
Sir David AKERS-JONES |
1986年12月4日 | 1987年4月9日 | |
27 | 衛奕信爵士
Sir David WILSON, 後為勳爵,曾用魏德巍 |
1987年4月9日 | 1992年7月9日 | |
28 | 彭定康,後為勳爵
Rt. Hon.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
1992年7月9日 | 1997年6月30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請參閱香港行政長官 |
|
|
---|---|
砵甸乍 - 戴維斯 - 士他花利* - 文咸 - 寶寧 - 堅* - H·羅便臣 - 孖沙* - 麥當奴 - 威菲路* - 堅尼地 - 柯士甸* - 軒尼詩 - 杜老誌* - 馬師* - 寶雲 - 馬師* - 金馬倫* - 德輔 - 伯加* - W·羅便臣 - 布力* - 卜力 - 梅含理* - 彌敦 - 梅含理* - 盧押 - 施勳* - 梅含理 - 施勳* - 司徒拔 - 施勳* - 金文泰 - 修頓* - 貝璐 - 修頓* - 郝德傑 - 斯密夫* - 羅富國 - 斯密夫* - 楊慕琦 - 詹遜*(臨管) - 夏慤*(軍管) - 楊慕琦 - 麥道高* - 葛量洪 - 戴維德* - 柏立基 - 戴斯德* - 戴麟趾 - 羅樂民* - 麥理浩 - 夏鼎基* - 尤德 - 鍾逸傑* - 衛奕信 - 霍德* - 彭定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