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oksgratis.com

See also ebooksgratis.com: no banners, no cookies, totally FREE.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釋廣德 - Wikipedia

釋廣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釋廣德
釋廣德 自焚時的照片,記者馬爾科姆·布朗(Malcolm Browne)憑這相片獲得了1963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冠軍[1]
出生 1897年
法屬印度支那慶和省萬寧縣
去世 1963年6月11日
越南共和國西貢
身份 和尚

釋廣德法師越南语Thích Quảng Đức國際音標tʰic wɐːŋ dɨkHòa thượng Thích Quảng Ðức 文件播放1897年1963年6月11日)是一名越南大乘佛教僧人。1963年6月11日,他在西貢十字路口用汽油引火自焚。他的自焚場面被一名《紐約時報》的記者,大衛·哈爾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記錄了下來。

釋廣德自焚動機是為了抗議南越政府首領吳廷琰的迫害佛教徒政策。他自焚的照片在世界上廣泛流傳,並令人再次關注吳氏的領導方針。紐約時報記者麥爾肯因這張特別的照片贏得了普立茲獎,而另一位記者大衛目擊整個過程並因報導越戰而獲得喬治波克獎最佳國際報導。[2]廣德法師死後,他的屍體進行了再次火化,但在火化後,人們發現他的心臟還保持著原形。這被人們普遍理解作佛袓對他的同情,也因為他被佛教徙視作菩薩,使他的死在公眾心理中的影響增加了不少。

釋廣德自焚使國際間迫使吳廷琰改革的壓力增加了不少,而這最終迫他宣佈一些政策改革以緩和佛教徒的情緒。可是,這個已確立的改革不是緩慢進行便是不了了之,甚至在爭論中令官民雙方關係惡化。在抗議示威同時,效忠吳廷瑈(吳廷琰胞兄弟)的特種部隊於南越地區,全國性地查抄了包括舍利寺的許多寺院,且搶走了所謂「聖心」、造成了嚴重損毀與大量傷亡,導致數名佛教僧人跟隨釋廣德的行為自焚致死。最終,陸軍楊文明帶領發動政變,並殺害了他。因此,這件自焚事件間接地導致了政權的更替。

目录

[编辑] 生平

根据一些佛教組織提供的資料,释广德生於越南中東部慶和省萬寧縣,本名林文息Lâm Văn Tức)。其父母林有应(Lâm Hữu Ứng)和阮氏娘(Nguyễn Thị Nương)是当地农民,共育有七子。七歲時他到舅父兼佛學大師釋弘深法师(Hòa thượng Thích Hoằng Thâm)門下研習佛學,远离尘世。日久釋弘深视他为己出並把他改名為阮文洁Nguyễn Văn Khiết)。15歲時他成为沙彌並在20歲正式受戒,法名釋廣德Thích Quảng Ðức)。正式出家後他先是在寧和县附近的龙山静修三年。之後他在山邊開設了永樂(Thien Loc)寺院修行。[3]

在他的獨自靜修時期結束後,他開始走遍越南中部去講解佛學。兩年後,他到距離南越海岸城市芽莊不遠的沙土雲安寺院(Sac Tu Thien An Pagoda)去避靜。在他被佛教組織派到家鄉慶和省去監察寺廟的修建情況前,他已早在1932年被派到寧和當監察員了。當在中越南的時候,他負責興建了14座新廟。在1934年,他改為到南部省份傳教。在南部傳教的時間中,他也花了兩年時間在柬埔寨研習傳統小乘佛教的佛經。當他從柬埔寨學成歸來後,他監察了17座新廟的建設。在他負責興建的31座新廟當中,包括了位於柴棍市郊的觀世音寺院(Quán Thế Âm),而現時該廟座落的街道就以他來命名。在完成寺廟後,釋廣德被任命做越南佛教團體儀式慣例小組(Panel on Ceremonial Rites of the Congregation of Vietnamese Monks)的組長,兼任永樂寺院(Phuoc Hoa Pagoda)的住持,而永樂寺院日後成了越南佛學聯盟(Association for Buddhist Studies of Vietnam,簡稱ABSV)的會址。當佛學聯盟的會址搬到此地時,釋廣德辭了職,專注於個人佛學研究。[3]

[编辑] 宗教背景

由於當時的南越總統吳廷琰天主教徒,加上他生活在一個信仰佛教的人口在70%至90%之中生活,所以他的迫害佛教徒政策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對佛教徒存在偏見。[4][5][6][7]順理成章地,天主教徒在政府部門中晉升機會較大,並在公共服務、分配土地、商業和稅務上都有明顯的優待。[8]吳氏有一回甚至對一個高級官員說:「忘掉你的佛教徒身份吧!還有,當一些機密職位有空缺時,切記聘請一些天主教徒,因為他們非常值得信賴。」[9]因此,很多陸軍的成員皈依了天主教,因為他們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甚至在向自衛村莊的民兵部隊派發武器時,天主教徒村莊和佛教徒村莊所獲發的武器也有很大的差別。[9][10]更甚的是,很多天主教的神父都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神父的私人軍隊在社會上胡作非為,大肆破壞和搶掠一些寺院,但政府卻像盲了一樣,對這些事情視若無睹。[11][12]在政府的政策下,很多佛教徒村莊在被迫遷居和皈依天主教中選擇了集体改變信仰。[13] 被法國人強加給佛教的「私人」狀態,要求舉行公共佛教活動需要取得正式的許可,否則會為吳氏所禁。[14] 在原則上所有公民都應參與的強制性勞動,羅馬天主教徒卻獲政府豁免,美國援助亦不成比例地被較多分發於天主教佔多數的村莊中。[15]此外,教堂的主教們不但是全國最大的地主,還在土地方面獲得了額外的稅務減免,並不會受到士地改革的影響。[16]吳氏下令在所有的公開場所都要懸掛梵蒂岡旗(所以在公開場所隨時都可以見到金色白色梵蒂岡國旗在飄揚)[17],並在一次彌撒時承諾把國家奉獻給聖母瑪莉亞[15]

佛教徒們的不滿情緒在政府禁止他們在佛誕當天懸掛佛教旗後爆發出來:在農曆四月七日,天主教徒們卻被允許在吳氏長兄順化大主教吳廷俶的一個慶典中懸掛梵蒂岡國旗。因此在佛誕當天,一大群佛教徒上街抗議,公然反抗政府的政策,並利用公共廣播站呼籲人們上街。政府的軍隊於是向示威群眾開火,射殺了九名示威者。但吳氏拒絕承擔責任──他把責任歸咎於越共──令佛教徒上街抗議要求宗教平等的情緒日益高漲。[18]由於吳氏仍對宗教平等表示抗拒,所以使示威的次數增加、規模擴大。

[编辑] 自焚事件

6月10日,一個佛教組織的發言人悄悄地告訴美國特派員,說翌日早上會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發生在西貢柬埔寨大使館門口對開的馬路。[19]很多記者并沒有理會這信息,因自危機開始以來,他們已忙個不停,加上他們每天都會接到很多性質相似的事件。到第二天,只有包括《紐約時報》的大衛和美聯社西貢支部的主任麥爾肯在內的記者回心轉意,到現場採訪。[19]

當釋廣德乘坐的轎車到達時,附近的寺院已有大約350名僧人排好了隊,準備參與示威。他們由釋廣德乘坐的轎車帶領,高舉用英語越南語兩種語言寫的示威橫額。他們指責南越政府首領吳廷琰的迫害佛教徒政策,並要求他履行宗教平等的諾言。[19]有另一個和尚想代替釋廣德去自焚,但被他拒絕了,因為他說自己的年資較老。[20]

當年釋廣德前往自焚時所乘坐的汽車今日停泊於順化市的天姥寺(Thien Mu Pagoda)內。
當年釋廣德前往自焚時所乘坐的汽車今日停泊於順化市的天姥寺(Thien Mu Pagoda)內。

自焚事件發生在潘庭努大道(Phan Dinh Phung Boulevard)和黎文悅道(Le Van Duyet Street)十字路口交界的高棉大使館門前。[19] 釋廣德和兩個和尚一同步出轎車。之後,他們一個在路中央放置坐墊,另一個把五加侖汽油拿出來。在示威的僧人圍繞著他排成一圈後,釋廣德以傳統佛教冥想的盤腿打坐方式坐在坐墊上。他的助手把汽油淋在他身上時,他一直在旋轉著念珠並當眾吟誦南無阿彌陀佛(Nam Mô A Di Đà Phật),然後點火。火焰燒著了他的袈裟和身体,並冒出黑煙。[19][21]

釋廣德死前留下了遺言,內容如下:

在我閉上雙眼去見佛祖之前,我懇求總統吳先生能以一顆同情的心去對待人民並履行許下的宗教平等諾言,以長久地保持國家的實力。我已經呼籲各宗教人士及廣大的佛教徒,在必要時為保護佛教而犧牲。[3]

親眼目睹他自焚的記者大衛寫道:

I was to see that sight again, but once was enough. Flames were coming from a human being; his body was slowly withering and shriveling up, his head blackening and charring. In the air was the smell of burning human flesh; human beings burn surprisingly quickly. Behind me I could hear the sobbing of the Vietnamese who were now gathering. I was too shocked to cry, too confused to take notes or ask questions, too bewildered to even think... As he burned he never moved a muscle, never uttered a sound, his outward composure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wailing people around him.

中文的意思是:

我會再看多一次該場景,但一次就够了。一个活人的身体中喷射着火焰,他的皮肤慢慢开始发泡并且起皱,他的头被烧黑并慢慢炭化。空气中弥漫着人肉燃烧的气味;我从未想过人的身体是如此易燃。在我的身后,我听到越南民众开始聚集起来并且小声地哭泣。我本人被震惊到连哭都哭不出来,头脑中一片混乱到连采访和用笔记录都做不到,连脑子都已经无法思考了……在他燃烧的过程中,他没有抽动过一块肌肉,没有发出一点喊叫,他本人出奇地镇静,和他周围哀号的民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

警察們想接近自焚中的他,但卻無法衝破和尚們圍成的圈。一個警員出於對他的敬畏,竟拜倒在他身前。[20]目擊者們大多都被嚇得目瞪口呆而默不作聲,也有小部分民眾在啕哭和祈禱。很多僧侶,甚至一些被嚇呆了的路人,也同樣拜倒在燃燒中的釋廣德身前。[20]之後,有一個僧人拿著麥克風英語越南語大聲說:「一個和尚自焚而死了!一個和尚成了殉教者!」[19]

在大約十分鐘後,已經燒得焦黑的釋廣德遺体倒在了街上,火被弄熄了。一班和尚用黃色的罩袍蓋住了冒煙的屍体,然後嘗試把它放進棺木中,但奇怪的是,他的四肢竟不能屈曲。所以在把遺体運送回西貢市中心的舍利寺時,他的一隻手突出了棺材。在寺院外面,學生們展示著用兩種語言寫的橫額:「一名和尚為了我們的五個訴求而死了!(A Buddhist priest burns himself for our five requests!)」在大約13:30(UTC+7)時,大約1000名僧人在舍利寺內聚集開會,寺外則有學生圍成人牆以防有警察前來。會議不久後完結了,大約100個和尚緩慢地離開會場,但更多的是1000名和尚陪同民眾前往火葬現場。警員們在場徘徊。在當天大約18:00,有30名尼姑和6名和尚因在舍利寺外舉行祈禱會而被警方拘留。警員們然後包圍了寺院,封鎖了出入口,並向群眾表示:「由於行動升級,所以武力包圍將無可避免。」[23]在當天黃昏太陽下山時,有西頁市民竟說看見佛袓的臉出現在天上,並在不停地哭泣。[24]

[编辑] 喪禮和餘波

在自焚事件後,美國方面強迫吳氏重開談判的壓力大了許多。吳氏本來在6月11日11:30安排了一次緊急內閣會議以討論危機,後來因自焚事件而改為跟部長們單獨會面。當時美方代理駐越大使威廉(William Trueheart)向吳氏的祕書長阮庭努(Nguyen Dinh Thuan)重申,美方覺得由於關係「已接破裂」,所以極度渴望與吳氏舉行會談,並希望他能達成佛教徒們的五個要求。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更告訴大使館人員,若吳氏不能達成佛教徒們的五個要求,將斷絕和其夥伴關係。[25]向佛教徒們表示達成要求的聯合公報於6月16日簽署。[26]

釋廣德的喪禮原定於15日舉行,但卻臨時延期,以致在舍利寺外等候的4000名民眾撲空了。在19日,喪禮正式舉行,他的遺体被運送到距離寺院16公里的墳場火化和安葬。隨後在400個和尚的見証下,向佛教徒們表示達成要求的聯合公報正式生效。[26]

[编辑] 完好無缺的心臟及其象徵

在重新火化後,釋廣德的心臟雖然縮小了,但卻保持完好無缺。[27]它被視為聖物,至今仍被放在寺內的一個聖杯上。由於這舍利被看作是菩萨對他的同情,所以越南佛教徒尊稱他為菩薩[20]Bồ Tát),全名為Bồ Tát Thích Quảng Đức字喃為「菩薩釋廣德」。[3]

釋廣德的喪禮並不代表事件的完結。在8月21日,隸屬呉廷瑈的陸軍特種部隊全國性地查抄了包括舍利寺的許多寺院秘密警察們想企圖搶走他的骨灰,幸好兩個機智的僧人抱著他的骨灰跳過籬笆到對面的美國使節團駐所逃跑了,但他們仍搶走了聖心。[28] [29]

释广德選高棉大使館前作自焚地點,到底是巧合還是有意的呢?威廉和他的同事查理斯(Charles Flowerree)均猜測,他此舉是為了顯示佛教徒和高棉王子西哈努克的良好關係。南越政府和高棉關係長期不和,例如在5月22日的一次演說中,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公開指責吳氏的迫害越南佛教徒和少數民族高棉人佛教徒政策。《越南時報》則在6月9日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高棉佛教徒鼓勵人民暴動,而這是高棉政府擴展他們中立外交政策陰謀的一部分,以示反駁。查理斯注意到,吳氏已經準備好和渴望高棉方面插手,因為這樣他們便有籍口抨擊他們。[30]

[编辑] 總統吳廷琰的反應

總統吳廷琰
總統吳廷琰

吳廷琰於當天19:00發表了一次收音機演講,並斷言他已被事件深深地困擾。他在愛國心的驅使下平靜地說,拖延了多時的談判會很快重新開始。他又重申,協商的進度理想,並強調會將天主教人格主義(personalism)的哲理放在自己心目中重要的地位,以其意義去待人處事。他聲稱,這次事件是由極少數的極端主義者歪曲事實而引起的。佛教徒可依靠憲法受到保護和享受到應有的權利。換言之,即是依靠本人。[23]

陸軍方面對總統的呼籲作出了回應,表明會和總統合作去孤立政見不同者。由上將黎文子(Le Van Ty)帶領的30名高級官員更簽署了聲明,宣佈會無條件服從總統委託的命令,以保衛共和國及憲法。但其實,這聲明只是他們陰謀發動政變、攆走吳廷琰的榥子罷了。之後,此聲明的部分簽署者被牽涉進11月吳氏之死之中。其後政變的策劃人、分別任職總統軍事顧問和陸軍長官的上將楊文明和陳文敦(Tran Van Don),則因為身處海外而沒有簽署。[31]

當時的名義上南越第一夫人、實際上卻為吳氏兄弟妻子的陳麗春越南語:Trần Lệ Xuân),在問及對此事的見解時曾說到,她要「因為看到一齣和尚肉燒烤的好戲而拍手叫好」(clap hands at seeing another monk barbecue show)。之後在西方社會裡,她就獲得了一個「惡龍夫人」的稱號[32]在六月下旬,吳氏政府指責釋廣德的死因是在自焚前吸了毒,而並非被火燒死。[33]他們又控告大衛,指他收買釋廣德去自焚,當然最後沒有成功。[34]

[编辑] 對於政治和媒体方面的影響

由大衛拍攝的自焚圖片迅速傳到了各個新聞通訊社,並刊登在世界各地報刊的頭版。這次自焚事件後來被人看作是佛教危機的轉捩點、吳氏政權跨台的起點。雖然吳氏政權跨台的現像早已存在,但這次自焚事件導致了吳氏政權的全面跨台。[35]歷史學家西爾表示,美國不會再對吳氏政權進行測試、抱任何希望,因為當自焚相片進入人們心中之後,己經無事物可以挽回他的聲名。[36]美國歷史學家艾倫亦說,此事令西方人對亞洲,尤其是南越有了很大的坏印像,因為那兒竟有人可以迫害佛教徒到這個令人討厭的地步"[37]而美國大使館的人員約翰也表示,這事件對佛教徒造成無法估計的影響、成了人家對南越的第一個印象[35]美國中央情報局遠東分局主任威廉亦說,吳氏沒有好好地處理這次危機,甚至任由它惡化。不過我認為就算那個和尚自殺,吳氏也無能為力去處理。[35]

約翰·甘迺迪表示,除了此相片外,沒有另外一幅相片可以令全世界如此激動。
約翰·甘迺迪表示,除了此相片外,沒有另外一幅相片可以令全世界如此激動。

其政府為吳氏政權主要後台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釋廣德自焚當天早上(因為兩地有大約12小時的時差)得知事件。當時,他正和弟弟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通電話討論阿拉巴馬州的種族隔離事件。當他接過早報並看到報導後,他嚇了一跳,然後大叫:「耶穌基督!」[36]他後來表示,「除了此相片外,沒有另外一幅相片可以令全世界如此激動!」[36]當時的美國參議員、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弗蘭克·丘奇說,在千多年前基督徒被羅馬帝國迫害而壯烈犧牲後,從沒見過這麼嚴重的殉教事件。[37]

歐洲,這圖片被當外是明信片在街上出售;而共產中國則不斷向亞非各國說,這就是「帝國主義」的証據了。其中一幅由布朗拍攝的圖片黏在釋廣德前往自焚地點用的轎車上。每當胡志明市舉行活動紀念事件時,此地就成了旅遊景點。[34]

由於該圖片的關係,白朗所屬的美聯社報紙銷量大增。而合眾國際社的記者朗,則因在該天忘記帶攝影機而被僱主狠罵。粗略估計,當時只有大約150-2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悉尼市有5000名讀者改閱美聯社[38]而吳氏政權的英語喉舌《越南時報》,不但增加了抨擊美國記者和佛教徒的評論,也以大字標題「舍利寺委員會企圖製造新的威脅」和「和尚們策劃謀殺」來報導事件。其中一個標題質疑美國記者和佛教徒之間的關係,提出問題:「為何經常有大批少女進出舍利寺?」,並自問自答道:「我們懷疑她們旨在為美國記者提供性服務,令他們偏袒佛教徒。」[39]

白朗那獲獎的圖片在後來的10年被媒體不斷地重複展示,其中包括專輯《憤怒的反對機器》和連續劇集《南方公園》的第408集Chef Goes Nanners[40]

[编辑] 先例和影響

吳廷琰被殺害
吳廷琰被殺害

不管西方社會對此有多大的震驚,越南其實已經不止一次發生自焚事件了。例如越南對自焚事件的記錄己有一個多世紀了,其原因多是因為尊敬釋迦牟尼。最近的一次自焚事件於1950年發生於北越法國殖民政府自19世紀佔領越南起嘗試減少其發生的次數,但不是很成功。他們在1920年代於順化曾經成功將一個和尚從燃燒中的火焰拉出來,而他卻改用絕食的方法自殺。所以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西貢市的報章均以無關痛癢的態度去報導大量自殺事件。在當時的中國,自焚事件也時有所聞: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一個和尚在1948年以和釋廣德同樣的手法自焚致死,以抗議佛教組織跟毛泽东為首的中共妥協。就如釋廣德一樣,他的心臟保持完好無缺。[41]直到1963年10月底佛教徒抗議升級為止,共有另外5個和尚自焚而死。[42]11月1日越南共和國陸軍發動了政變,推翻了吳廷琰政權,並在第二天殺害了他。[43]但自此之後,和尚們仍藉不同的理由去自焚,例如尊敬佛祖。[44]

住在西貢的美國人認為這自焚事件是离奇的,並開玩笑說釋廣德是「和尚著火」和「十字和尚」,但其實這只是掩飾混亂時勢的一種方法。[45]有一次,一個美國大使館員工的兒子利用釋廣德同樣的手法自焚。儘管火很快就被撲滅,但他已經被嚴重燒傷,並說道:「我只是想嘗嘗自焚的滋味罷了!」[45]諷刺的是,以釋廣德同樣的手法自焚的事件也兩度在美國重演:一個31歲貴格會和平主義者莫里臣在1965年11月2日美國國防部辦公地五角大樓國防部長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辦公室樓下自焚而死,以抗議政府的越南戰爭政策;而在同年,一個82歲老婦愛麗絲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在密歇根州底特律自焚而死。[46]

[编辑] 註釋

  • 從衛星圖片中(10°46′31″N 106°41′13″E / 10.775159, 106.686864)可看到釋廣德自焚的十字路口:潘庭努道(Phan Đình Phùng ,現阮庭超道(Nguyễn Đình Chiểu)) 呈東北-西南走向 ;黎文悅道(Lê Văn Duyệt,現楚馬莊潭街(Cách Mạng Tháng Tám)) 呈西北-東南走向。而現在分別在十字路口的西角和北角的一個油站,都有他的雕像。

[编辑] 参考文献

  1. ^ Browne 1963.
  2. ^ monk
  3. ^ 3.0 3.1 3.2 3.3 Nhị Tường 2005.
  4. ^ Gettleman 1966, pp. 275–276, 366.
  5. ^ Time Staff 1963a.
  6. ^ Tucker 2000, pp. 49, 291, 293.
  7. ^ Ellsberg 1971, pp. 729–733.
  8. ^ Tucker 2000, p. 291.
  9. ^ 9.0 9.1 Gettleman 1966, pp. 280–282.
  10. ^ Harrison 1963b, p. 9.
  11. ^ Warner 1963, p. 210
  12. ^ Fall 1963, p. 199
  13. ^ Buttinger 1967, p. 993.
  14. ^ Karnow 1997, p. 294.
  15. ^ 15.0 15.1 Jacobs 2006, p. 91.
  16. ^ Buttinger 1967, p. 933.
  17. ^ Harrison 1963a, pp. 5–6.
  18. ^ Jacobs 2006, pp. 140–150.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Jacobs 2006, p. 147.
  20. ^ 20.0 20.1 20.2 20.3 Karnow 1997, p. 297.
  21. ^ Jones 2003, p. 268.
  22. ^ Halberstam 1965, p. 211.
  23. ^ 23.0 23.1 Jones 2003, p. 270.
  24. ^ Jacobs 2006, p. 148.
  25. ^ Jones 2003, p. 272.
  26. ^ 26.0 26.1 Hammer 1987, p. 149.
  27. ^ Thich Nguyen Tang 2007.
  28. ^ Jones 2003, pp. 307–308.
  29. ^ Time Staff 1963b.
  30. ^ Jones 2003, p. 271.
  31. ^ Hammer 1987, p. 147.
  32. ^ Langguth 2002, p. 216.
  33. ^ Jones 2003, p. 284.
  34. ^ 34.0 34.1 Prochnau 1995, p. 309.
  35. ^ 35.0 35.1 35.2 Jones 2003, p. 269.
  36. ^ 36.0 36.1 36.2 Jacobs 2006, p. 149.
  37. ^ 37.0 37.1 Hammer 1987, p. 145.
  38. ^ Prochnau 1995, p. 316.
  39. ^ Prochnau 1995, p. 320.
  40. ^ Parker 2000.
  41. ^ Hammer 1987, p. 146.
  42. ^ Jacobs 2006, p. 152, 168, 171.
  43. ^ Jacobs 2006, pp. 173–180.
  44. ^ Hammer 1987, p. 318.
  45. ^ 45.0 45.1 Prochnau 1995, p. 310.
  46. ^ Zinn 2003, p. 486.
  • Browne, Malcolm (1963), World Press Photo 1963, Amsterdam: World Press Photo. Retrieved on 2007-10-23
  • Buttinger, Joseph (1967), Vietnam: A Dragon Embattled, Praeger Publishers
  • Ellsberg, Daniel, ed. (1971), "The Situation in South Vietnam - SNIE 53-2-63", The Pentagon Papers, Gravel Edition, Volume 2, Boston: Beacon Press. Retrieved on 2007-08-21
  • Fall, Bernard (1963), The Two Viet-Nams, Praeger Publishers
  • Gettleman, Marvin E. (1966), Vietnam: History, documents and opinions on a major world crisi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 Halberstam, David (1965), The Making of a Quagmire, New York: Random House
  • Hammer, Ellen J. (1987), A Death in November, Boston: E. P. Dutton, ISBN 0-525-24210-4
  • Harrison, Gilbert, ed. (1963a), "Diệm's other crusade", The New Republic (no. 1963-06-22)
  • Harrison, Gilbert, ed. (1963b), "South Vietnam: Whose funeral pyre?", The New Republic (no. 1963-06-29)
  • Jacobs, Seth (2006), Cold War Mandarin: Ngo Dinh Diem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s War in Vietnam, 1950–1963,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0742544478, at 127
  • Jones, Howard (2003), Death of a Gener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05286-2
  • Karnow, Stanley (1997), Vietnam: A histor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ISBN 0-670-84218-4, at 210
  • Langguth, A. J. (2002), Our Vietna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SBN 0-74321-231-2
  • Nhị Tường (2005), Tiểu Sử Bổ Tát Thích Quảng Dức, Fawker: Quang Duc Monastery. Retrieved on 2007-08-20
  • Parker, Trey (Writer, Director) (2000), Chef Goes Nanners, New York: Comedy Central
  • Prochnau, William (1995), Once upon a Distant War, New York: Times Books, ISBN 0-812-92633-1
  • Thich Nguyen Tang, ed. (2007), Quang Duc Photo Gallery, Fawker: Quang Duc Monastery (published 2007-06-02). Retrieved on 2007-10-24
  • Time Staff (1963a), "The Religious Crisis", Time Magazine (no. 1963-06-14). Retrieved on 2007-08-21
  • Time Staff (1963b), "The Crackdown", Time Magazine (no. 1963-08-30). Retrieved on 2007-10-23
  • Tucker, Spencer C. (2000),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Santa Barbara: ABC-CLIO, ISBN 1-57607-040-0
  • Warner, Denis (1963), The Last Confucian, New York: Macmillan
  • Zinn, Howard (2003),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ISBN 0-06-052842-7

[编辑] 外部链接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