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城市名称 | 赫尔辛基(1550年) | ||
管辖省份 | 南芬兰省 | ||
面积 - 总面积 - 地域面积 - 水域面积 |
世界排名 第349位 686 km2 186 km² 500 km² |
||
人口 - 总人口 (2003-12-31) - 密度 |
芬兰排名 第1位 559,330 2,923/km² (1) |
||
时区 | 赫尔辛基, 里加, 塔林: UTC+2 |
赫尔辛基(芬兰语:Helsinki),瑞典语称赫尔辛弗斯(Helsingfors),是芬兰的首都,在芬兰南部芬兰湾沿海,所谓“大赫尔辛基”是由赫尔辛基和埃斯波、万塔、考尼艾南四个城市一起组成的首都区,共有接近一百万人口。
目录 |
[编辑] 历史
芬兰最初是瑞典的领地,芬兰这个名称就是瑞典语“新发现的地方”,芬兰人自称为“苏米”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为了和汉莎同盟的城市塔林争夺贸易,于1550年在塔林对面的波罗的海海岸修建了这个城市,命名为赫尔辛基,开始了她的历史。当初建城时,地区的不毛贫瘠、战争和疫症的爆发都阻碍了赫尔辛基的发展。由於1561年古斯塔夫一世攻占了塔林,赫尔辛基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所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赫尔辛基仍然维持在一个海边小城镇的规模,相比于其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繁荣的贸易中心来说,赫尔辛基的确是相形见拙。斯韦堡海军防御工事的建设提升了赫尔辛基的地位,但直至1809年俄国于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合并了芬兰,成立了自治的芬兰大公国之后,赫尔辛基才正式开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城市。
为了在芬兰境内消除瑞典的势力,和便于管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将芬兰的首都由邻近瑞典边界的图尔库搬迁到赫尔辛基。芬兰的唯一一间大学图尔库皇家学院,亦于1827年迁到赫尔辛基,并成为了现时的赫尔辛基大学。这次搬迁更加巩固了赫尔辛基首都的地位,之后的数十年赫尔辛基经历了空前的发展,具备了成为20世纪世界级首都的基本条件。这个转变最先发生在下城区的中心部分,该区以新古典主义的风格重建,类似圣彼得堡的建筑。另外科技的发展,例如铁路和工业化进程都是赫尔辛基发展背后的关键。
1918的芬兰内战之中,战争的首日1月28日赫尔辛基就落入了红军之手。在一轮小规模的战斗之后,整个芬兰南部都受到红军的控制。虽然有些参议员和官员都仍躲藏在首都,但参议院仍迁到了瓦萨。当战争的情势转向对红军不利的时候,支持芬兰白军的德军于年4月重夺了赫尔辛基。与坦佩雷不同,赫尔辛基相对受到的破坏较少。白军胜利后,很多前红军的士兵和通敌者都被囚禁在遍布全国的监狱之中。最大的一个监狱,囚禁了大约13,300人,是位于赫尔辛基的前海军基地芬兰堡。虽然内战对社会造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伤,但国内人民的生活质素和整个城市都在之后十年获得改善。有名的建筑师例如埃利尔·沙里宁为赫尔辛基制订了多个发展弘大的发展计划,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实现。
在冬季战争(1939-40年)和持续战争(1941-44年)之中,赫尔辛基都受到苏联空军的空中轰炸。最庞大的一次发生于1944年春季,超过2000架苏军轰炸机对赫尔辛基投下了16,000枚炸弹。但是由于赫尔辛基的空中防御出色,相比于欧洲其它受到严重轰炸破坏的城市,赫尔辛基的受破坏程度较小。只有很少炸弹投入到人口高的地区。
尽管经历了纷乱的首半个20世纪,赫尔辛基仍然继续稳定发展。1970年代赫尔辛基快速的城市化与欧洲其它地方相比都是较迟,后来到1990年代,都会区的人口增长了三倍,令到赫尔辛基都会区成为了当时欧盟内其中一个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心。赫尔辛基相对较小的人口密度及其独特的结构都归咎于其较迟缓的城市化过程。今日赫尔辛基是欧洲第二个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首都,仅次于布鲁塞尔。[1]
[编辑] 人口
赫爾辛基人口:大約有55萬人
人種:芬蘭人93%、瑞典人6%、其他人1% 少數人口包括了薩米人、俄羅斯人、猶太人等。 基本都信仰基督教新教信义宗。另有6.0%的暂住外国人。
[编辑] 地理
赫尔辛基是沿海城市,地处多个海湾之间,市区尚包括几个岛屿。
[编辑] 经济
旅游业和捕鱼业是赫尔辛基的支柱产业,在冷战时期,芬兰奉行中立政策,成为东西方的缓冲地带,大部分东西方的峰会都在这里召开,芬兰总统在这里几乎会见过所有的苏联总书记和西方各国的大部分首脑,zh-hans:尼克松; zh-tw:尼克森;访问中国后,芬兰商人是随后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西方人之一。
[编辑] 教育
[编辑] 文化
赫尔辛基是欧洲夏季旅游胜地,尤其在夏至前后的白夜期间,由于地处高纬度,夏天太阳只落下一个小时,但气温不高,气候凉爽,港口外几个小岛更是游泳的好地方。但冬季常为阴天,太阳仅在空中持续几个小时,可是由于大西洋暖流,气候并不寒冷,比北京的晴空万里的冬日要暖和得多。北欧几个国家统一的交通法律是,只要汽车一启动,不管白天夜晚,大灯一定要打开。芬兰法律规定,任何建筑,没有供暖设备一律不得施工建设。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一般建筑的窗子都相当大,以便采光,门上都按有气压自动关门的设施。桑拿浴是芬兰人发明的,几乎每家在郊外的湖边都有自己的桑拿屋。
芬兰人崇尚古朴,即使五星级旅店的自动玻璃门四边也要镶上雕花木条以示古老,地毯颜色黯淡,赫尔辛基全市找不出金碧辉煌的装饰,市中心还保留砖石砌的旧路,有的酒店内也镶上砖做成清水墙样,打扮的像个砖窑。
芬兰因为自己国家小,但森林面积大,主要工业是出口纸浆,几乎人人都学习外语,会两三门外语的芬兰人比比皆是,连旅店的清洁工英语也非常流利,电视放映外国影片从来不翻译,许多孩子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外语,中国人在街上甚至都能碰到从广播中学汉语的芬兰人来搭讪。
[编辑] 外部链接
歐洲聯盟成員國家首都 | |
---|---|
阿姆斯特丹 - 雅典 - 柏林 - 布拉迪斯拉发 - 布鲁塞尔 - 布加勒斯特 - 布达佩斯 - 哥本哈根 - 都柏林 - 赫尔辛基 - 里斯本 - 卢布尔雅那 伦敦 - 卢森堡 - 马德里 - 尼科西亚 - 巴黎 - 布拉格 - 里加 - 罗马 - 索菲亞 - 斯德哥尔摩 - 塔林 - 瓦莱塔 - 维也纳 - 维尔纽斯 - 华沙 |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主办城市 |
---|
1896: 雅典 •
1900: 巴黎 • 1904: 圣路易斯 • 1908: 伦敦 • 1912: 斯德哥尔摩 • 1920: 安特卫普 • 1924: 巴黎 • 1928: 阿姆斯特丹 • 1932: 洛杉矶 • 1936: 柏林 • 1948: 伦敦 • 1952: 赫尔辛基 • 1956: 墨尔本 • 1960: 罗马 • 1964: 东京 • 1968: 墨西哥城 • 1972: 慕尼黑 • 1976: 蒙特利尔 • 1980: 莫斯科 • 1984: 洛杉矶 • 1988: 首尔 • 1992: 巴塞罗那 • 1996: 亚特兰大 • 2000: 悉尼 • 2004: 雅典 • 2008: 北京 • 2012: 伦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