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米象
|
||||||||||||||||||||||||||
科學分類 | ||||||||||||||||||||||||||
|
||||||||||||||||||||||||||
二名法 | ||||||||||||||||||||||||||
Sitophilus oryzae L., 1763 |
米象常在穀物中被發現,因為繁殖速度快,為穀物中主要的害蟲。在台灣、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均有分布。
[编辑] 特徵
- 卵:約長0.6mm,乳白色半透明,外形為長橢圓形,一端稍膨大。
- 幼蟲:體長約2.5-3mm,身體為乳白色,頭部淡褐色,口器黑褐色。無步足,腹部肥大但腹面平直,背部彎曲如弓形,有13節體節,各節有許多橫縐紋。
- 蛹:幼蟲在成蛹前,胸節會膨大而腹節縮小且伸長,此時色為乳白色。成蛹後長約2.9-3.7mm,初化蛹時呈乳白色,吻下彎貼於胸部下方,頭胸腹三部區分明顯,觸角、翅及足均裸出。
- 成蟲:體長約2.5-3.5mm,呈圓卵形。頭小,口吻細長如象鼻,雌蟲的口吻較細長,稍向下彎曲,有光澤。雄蟲口吻較粗短,不彎曲,吻背有縱向隆起線及明顯小刻點,無光澤。觸角呈膝狀,前端如棒狀,前胸較頭部寬大,翅鞘與前胸背部密佈圓形刻點,翅鞘上有2-4個淺紅或橙黃色斑紋。
[编辑] 習性
米象每年約有8~9個世代,一世代約20-50天,在高溫下繁殖較快,32℃時一世代只需25天。成蟲平均壽命達3個月,幾乎以稻米為食,因而得名。
成蟲用口器將糙米嚙成深孔,並產卵於孔內,通常1粒穀粒產1卵,數量依穀粒大小而異,在穀中亦曾發現蟲卵。幼蟲孵化後以穀粒為食,將穀粒蛀穿成彎曲隧道,並逐漸囓成中空,蟲糞則排於穀粒外。幼蟲在米粒中結蛹羽化為成蟲後具有飛翔能力,便會離開並開始交配。
[编辑] 近緣種
較為人熟知的同屬物種如下:
- 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1855)
- 2.1–3.5mm,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Sitophilus granarius (Linnaeus, 1758)
- 3.0–4.0mm,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Sitophilus linearis (Herbst, 1797)
- Sitophilus rugicollis (Casey, 1892)